03-玫瑰为谁而摘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担任学校校长时,学校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上,苏霍姆林斯基司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来了那朵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受到触动,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激励着特级教师吴非,他被故事中的爱的教育所打动,让学生充满爱,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世界上成为他的教学理想之一。

一次,他将故事的前半段出成了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期待学生们对爱的感悟与回应。可是令他失望的是,学校几百个高中学生,文章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物,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的处罚……据他而言:“那些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4岁小女孩的种种设计,让我从心底心生厌恶”他批评道:“他们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心与怜悯心——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所有的花都凋谢了”

面对吴非老先生的指责,我想为几百个高中生所辩解

第一,高中生对小女孩的指责,可能并不是出于道德的冷漠。按照上文的线索,材料作文出现的地方很有可能是某次大考的语文试卷上,该材料题其存在初始被赋予了浓厚的应试色彩,而应试作文,学生首先被强调的就是不偏题,但是材料的上半部分,很清晰地呈现了矛盾,公共财产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无论是出于何种的动机,无论她的年龄几何,但是她确实是损害了公众的利益,材料上半部分将冲突展现的如此明显,在时间紧张的考试氛围里,很多学生靠惯性写作,未来得及深入思考探究的学生,往往就会将道德与利益作为第一阐述对象。

其次,既然将材料的后半部分截断,那么出题者的本意就是想看学生们对于材料的解读,解读是多样的,学生们的解读难道就是错的吗?几百位的学生没有选择“爱的解读”,就能说明是“人性美与人情美”的缺失吗?难道爱的解读就是这篇作文的唯一标准吗?

何为作文,那必然是想我所想,写我所写,如果全校学生都选择了爱的角度,那就能说明学生都具有仁爱之心?我看未必,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在材料作文给出的作文提示中,明确暗示了学生的写作角度方向。既然无暗示,却批评几百位学生迎合社会道德写作,不按吴老先生的心理预期写作,这不算是强人所难吗?

最后,吴老先生,他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来看,四岁的小姑娘属于前习俗水平的第二阶段,即“天真的利己主义”,皮亚杰则将此阶段的孩子判定未自我中心阶段,即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

而高中生则处于柯尔伯格的习俗阶段向后习俗过渡的阶段去,其中,这个阶段的孩子讲究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以及以自觉守约、行驶权利、履行义务判断道德的价值,其道德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社会本位特色。

就从道德这发展阶段这个角度出发,文中的四岁孩子摘花适应道德水平,是她心之所向,是她的天性使然,她无错。

几百位高中生批评小女孩不顾社会道德,他们是带有强烈“契约”意识的高中生,去批判破环“契约”的行为,他们也无错。

综上,吴老先生将这样一顶大的帽子扣在那几百位高中生上,实在是有失公允。

为高中生辩解完,我想从学生道德教育角度谈一谈,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什么样的道德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常识,道德属于社会意识范围,带有强烈的阶级性。简单来说,道德落地的土壤不同,因此她盛放的花朵不同。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地区,其社会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是是完全一样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因此,道德有差是毋庸置疑的。

上述所讲的“爱”,确实是世界范围内所共同提倡的,但“爱”的外延以及广泛,而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其解读也相差甚远。简而言之,国家的不同,爱的内涵就不同。

你会说,是这样吗?难道外国的亲人之爱和我们的亲人之爱不同?

当然不同。

中国的情,是“临行密密缝”的父母真情,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夫妻深情,是“父母呼应勿缓”的子女孝情,是“我寄人间雪满头”的同伴友情。

除了人际伦理,还有对国家之义的“不破楼兰终不回”,还有担社会之任的:“先天下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深情,独属于中国人的道德伦理。这是在中国语境下的人性论。

现在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努力争取属于中国人的话语权,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的第一步,就是要说出中国人自己的语言。因此作为教师,面对道德教育传授时,我们要警惕,我们所持道德观念的语境。我们是中国的教师,理应教授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人才。应当从社会本位出发,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也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

教员说过:“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教育离不开道德,学生成长需要道德熏陶,但是我们讲道德,就要讲中国的道德,我们讲哲学,就要依据中国的逻辑,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辩证思考,我们的玫瑰为谁而摘。

不忘初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03-玫瑰为谁而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