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后记(一)

《春》作为一篇经典课文,收录到了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每过几年,总会与这篇课文相遇。如今,“盼春—绘春—赞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等已经熟记于心,再次遇到《春》,该怎么办?

我想,梳理文章内容还是必须的,所以,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给出了“(  )春—(  )春—赞春”的格式填空。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改变了以往以《教材全解》为是的学习模式,为每个空都填出了几一些不同的词语,比如第一处填“看““盼”“迎”;第二处填“赏”“绘”“讲”“述”“探”等;第3处填“颂”“诵”“叹”“咏”“惜”等。在这一个填词的简单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也看到了他们愿意不断尝试和探索的优秀品质。现在想来,学生喜欢用《教材全解》,可能并非全都因为懒于动脑,老师未能给学生提供利于他们积极思考的平台,或许才是其更为主要的原因。

当然,学生所填的这些词语并非是完全合适的,因此在扩充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文意进行精简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面对每一个字,学生谈选该字的理由,在谈的过程中就会自己发现,其中一些字是不合适的。经由这样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我相信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本节课,我们最终选定的是“盼春—绘(赏、探)春—赞(颂、诵、咏、叹)春”。我想,或许这样的结果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我们已经用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告诉学生,语言表达形式是多样的、不唯一的,语言积累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学习中一定要尝试改变尊奉教材全解和标准答案的学习方式,多角度思考,多积累,才会让自己的语言更丰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教后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