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开放日侧记

      昨天恰好赶上北大附中的开放日。这样盛大的开放日还是第一次见到。私立美高基本都是独立学校,不像国内学校,好多可称教育集团,所以开放日不会这么热闹。国内其它学校的open house还没有去过,不知道是否都像附中这样,热闹,精彩。

      附中的开放日包含了旗下几所学校的招生咨询,包括北达资源、道尔顿学院、国际学校天津分校、朝阳未来分校、石景山分校和北医附中。此外,还有精彩纷呈的活动。北大附的课外活动例来可圈可点,而且,见过很多学校宣传说让“孩子站在正中央”,在北大附,这真的不是一句口号。北大附有很多社团,音乐、艺术、体育,都很见长。最可贵的是,社团的普及度很高,在同学中完全不是小众,公立校可以做到这样,还是很赞佩的。要知道美高的关键评价指标之一就是课外活动,这里管乐、弦乐、合唱、戏剧、沙画还有各种体育社团等等,不胜数。去年秋天曾经去过一次北大附,很震撼。最喜欢北大附的一点,是真正的自由、开放精神和对孩子的尊重。老师们不是用权威来压制学生,而是用智慧、幽默和见识来和学生碰撞,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引导。就像家长,如果常祭出“我是你爸妈,都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这法宝,总归让人心里难生敬佩。之前曾经和一位老师有过长谈,确实被震惊到。这样优秀的人在做基础教育,让人对国内教育还是充满希望。 

      可从来没为任何学校宣传过,赫赫有名如北大附,更是不劳别人宣传很多人贬低国内的教育,我倒从来不这样看。好像中国家长和孩子在应试的路上艰难前行,都是被绑架的结果。人从来都有选择,与其抱怨学校教育,莫不如看自己的价值观中有哪些那么经不起推敲,以至于一场应试就把自己挟裹而去呢?而且,我们喜欢谈论的英美教育,应试也是很关键的。为学生而应试,天经地义。在我心里,只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尊重的,都是好学校,孩子能否刷出高分、奔个好升学前景倒并不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是真心喜欢北大附的。中美都有好学校、好老师,中美教育中都有很好的部分。我不太喜欢听那些抱怨,说孩子怎样在应试的枪林弹雨中成长,以至于如何如何。应试对孩子的伤害没那么大,倒是家长不合适的价值导向对孩子伤害更大。对于很坦然地在学校上学,好好与人相处的孩子,我都特别尊重,这些孩子身上没有骄矜,与人为善,快乐自然,折射出他(她)家庭本身的样子。对于这样的孩子,岂是几场考不好的试可以伤害的?他们背后强大的家庭教育,完全可以支撑其健康成长。这些不是苛责学校的,而是要反躬自问的。记得高中时候有一学期参加竞赛,落下不少功课,期末考试时很抓狂,认为自己被那场旷日持久的竞赛耽搁了。好朋友的话我一直记着:“君子无能怨自修。”这是金玉良言,后来还是有时忍不住有抱怨,然后就会响起这句画外音,提示自己及时闭嘴。

      后来去看了道尔顿学院的部分,可能这是最能看懂的部分吧道尔顿的18年申请走向是不错的,尤其考虑到这是根本没有AP和IB课程的学校。以前女儿申请过Newton 的Beaver Country Day School,这所学校就是没有AP课的。校长很艺术风范,强调的是学生要自然成长。在Beaver听过一堂英语课,用的书就是《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老师讲得极好。科学课也听了下,很不错。学校的操场很不同反响,有很多设施,印象最深的是攀爬的设施,感觉像一所自由探险的学校。这所学校从来没有招过国际生,他们可以发I20,但是似乎从未用过这一功能。估计也很难得到国际生的认可吧。北大附的师生关系实在太平等自然了,在道尔顿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老师和学生的交替讲述中,能够看到完整的体系,从理念到课程。有一个心得,open house最大的看点不是学校的硬件,是学校里孩子的风貌。那个现场做翻译时常卡壳儿的男孩子那样自然幽默,那个慷慨激昂准备做结束语的男孩忽然咳嗽起来,自己也忍不住和观众一起笑不可仰......这种状态只能来自于平时自由、宽松的教育。可就是这些看似散漫的孩子,能够自主研发课程,自己有申请专利的科学发明,参加国际辩论和科技赛事,可以同步修美国大学的课程。成功不源于管束,而源于激发。看到北大附的一副板报上写着:这是一所号称京城里的霍格沃茨的学校女儿也喜欢Boston 的另一所有着霍格沃茨的城堡一般的学校。两所霍格沃茨,风格迥异。在我心里,更爱这所说中文的。 

      出来时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附中那些精彩丰呈的社团,年轻,朝气。所有这些,让人心里充满自豪感。去美国的学校访校,也常感叹人家的好。不能不承认自己的狭隘:自己的好似乎更让人觉得受用愿中国的学校都越来越好。在美高路上见过很多家长,有一天,我们不再因和孩子“小离别”而纠结的时候,霍格沃茨已经足够多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大附中开放日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