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概况
深圳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深圳的北部、中西部和东部大片地区,主要包括盐田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大鹏新区、宝安区(石岩)、福田区(梅林)、南山区(西丽、桃源、沙河)、罗湖区(莲塘、东湖、翠竹、东晓、清水河)与北部东莞樟木头、清溪和南部香港新界客家话属同一方言片区。目前,学界对于深圳客家话的归属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粤台片新惠小片”(温昌衍,2006),“新”指新安,即深圳,“惠”指惠阳;第二种是“粤台片梅惠小片”(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梅”指梅州。深圳客家方言的分布,不管从东到西(坑梓—坪山—龙岗—横岗—布吉一龙华一石岩),还是从北到南(观澜—横岗—盐田),横岗都居其中。 故深圳客方言代表是位于客方言分布中心地带的横岗话。深圳客家方言声母共有17个(包括零声母) ,韵母40个,6个声调。深圳客家方言面积约估为1361.0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8%。
使用人口
改革开放以前的深圳,原住民大多说客家话、粤语或大鹏话。1978 年为 333,579 人,本土语言在约 34 万原居民人口中,据 1985 年统计,深圳客语的使用人口约 14 万,占全县户籍人口的 56%。据1994年统计,深圳客语的使用人口约20万人。可见在深圳的本土方言中,客家方言占据一定的优势。我们认为,改革开放后,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故在深圳本土户籍的人口中,客家方言使用人数的实际数量应会更低一些,但由深圳外迁至香港及国外等地区的移民也不少。因此,这些数字大致上是可信的。
历史源流
早在宋元期间和明代,便有客家先民大量迁入今天的深圳地区。而大规模的客家人移民深圳的历史,则可追溯至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清初迁海令解除及雍正五年的招垦令颁布以后,以粤东兴梅地区为主的客家人陆陆续续经归善县迁入今深圳地区。正是由于这批客家人在此定居、恢复生产, 深圳数百座宏伟的客家围屋才得以在乾嘉年间兴起。深圳地区绝大多数的客家人在明末清初才迁入的,但有部分深圳客家比其他家族要早一些,家族迁有的已达“六百年”,早于定居于深圳的其他客家人,而这部分深圳客家集中在龙岗五镇,这大抵是因为当时龙岗五镇属归善县管辖,迁海令颁布以前仍以客家人为多,风俗语言接近。而原新安县管辖的地区因接近于海滨,受到迁海令的影响也就更大,所以这些地区的客家人一般是在展界 (1669 年)至招垦令(1727 年)颁布期间才大规模集中迁入。
地域形成
深港客家地区形成的三大类
第一类,是传统客家地区(即1662年迁界以前就以客家人为主的地区): 龙岗坪山横岗坑梓坪地等镇。这一带是没有围头话方言岛且复界以前就是客家地区,也恰好是传统深圳客家围的主要分布地区。 深圳真正迁海的地区是大鹏盐田罗湖福田南山这一带,特别是关内的盐田,复界以后当地人几乎都是客家人 。不过清初迁海范围不能只看深圳,整个香港当时都属于迁海范围内(新安县)。但是香港不一样,典型的白话人被迁走了,复界客家人来了。 现在看深圳特别是龙岗五镇的客家人基本上在清康熙以前就有定居了,很多龙岗的本地客家家族在龙岗扎根超过四五百年,而香港地区是复界以后才有的。
第二类,是迁界复海地区(即1662年迁界以前是疍家围头话为主地区 1684年复界后客家为主或纯客家地区) :今香港沙田荃湾(纯客)北区西贡大埔离岛;以及深圳的盐田葵涌南澳(以上纯客)大鹏(与军话杂居)。
第三类,是跟随复海来的客家人与围头话混居区(基本都是在不属于迁界地区的围头话区开垦荒地然后客家人数超过围头话人或者纯山区开垦为纯客家的地区):龙华观澜石岩西丽梅林布心罗芳(以上当地客家人为主);布吉(以上纯客)。龙华西丽梅林的某些讲客家话的村庄在当地历史超过四百年,为明朝定居深圳,非清朝定居深圳。
分布范围
深圳客家语东起深惠界、南抵北环大道、北至观澜、西达黄麻布九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七成左右,与围头话区的分布界线交通:外环高速(光明/龙华界—南光玉律收费站)—凤凰山—G4(鹤洲—同乐)—北环(同乐—至南海交界)—南海大道(至深南交界)—深南大道(至福田/南山界)—福田/南山界(至北环交界)—北环大道(至翠竹)—翠竹公园—怡景路—沿河路(至文锦渡)以东或以北讲客。 村落:白花—红星—黄麻布—九围—铁岗—同乐—大冲—沙河—上下梅林—泥岗—清水河—草埔—布心—水库—罗芳这一线以东或以北讲客。 地理:大屏嶂—石岩水库—凤凰山—铁岗水库—阳台山—塘朗山—银湖山—深圳水库—梧桐山(按照地理划分就考虑不到深圳关内客区。)
分布特点
深圳客语分布地理特点为:该地区地形主要是丘陵山地,依山傍海。深圳客语东北面与东莞市南部的樟木头、清溪的客语相连,北面和东面与惠阳客语全面接壤,东南面则和香港新界中部、东部、东北部及西南部的沙田区、大埔区、西贡区、屯门区、荃湾区、葵青区及北区的沙头角,元朗区的八乡和离岛区的东涌乡、大澳乡、梅窝乡、大屿南乡等客语连成一片。这种地理上呈整片型的分布充分显示出:深圳的北部与东部地区的客家话在历史上长期与粤北梅州客家话地区不可分割。深圳客家话完全是惠阳客语西向延伸的一个支脉。深圳客语与惠阳客语以及香港新界客语形成一个由西向东,至北而南的连绵不断的客家话同一方言连续体。
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的深圳,原住民大多说客家话、粤语或大鹏话。目前学界关于 深圳本土方言的调查研究成果虽有一些,但多限于单点、粗线条式的调查,较少 系统的描写和比较研究。下面对现有的深圳客语研究进行简单介绍。
(1)目前学界对深圳客家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客家话上。如詹伯慧、 张日升主编的《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1987)、《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 (1988)对盐田沙头角客家话的字音及词汇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记录。
(2)《宝安县志》(1997)中方言部分也记录了龙岗、坪山一带的客家话, 介绍了其语音及词汇系统,篇幅较少。
(3)邱菊霞的学士学位论文《观澜客家话语音音系特点浅析》(2007)对深圳龙华观澜客家话的音系进行了描写,并与中古音和梅县话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 析,内容略嫌单薄。
(4)朱炳玉在《深圳市志》社会风俗卷《方言志》(2014)中将深圳客家话 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横岗话、布吉话、葵涌话和观澜话,并对其语音特点进 行了简介。此外,还记录了横岗客家话的语音、词汇及部分歌谣,并针对其语音、 词汇和语法特点进行了简单讨论。
(5)笔者在学士学位论文《深圳龙岗客家方言初探》(2015 年)中讨论了深 圳龙岗客家话的语音和词汇,语料虽大致可信,但论文主线较为混乱,缺乏系统, 且描写不全面。
(6)在历时音系上,黄婷婷、庄初升的《19 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2014) 对 1879 年巴色会传教士编写的客家话童蒙课本《启蒙浅学》进行了研究,并在 校注的过程中抽取出其时其地客家话的音类进行构拟,并对其词汇、语法和文字 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讨论,方法得当,所得的结论令人信服。需要说明的是,香 港新界与深圳现今大部分的地区在 19 世纪均属新安县管辖,今龙岗区、坪山区 在 19 世纪属归善县(今惠州市)管辖,两地所使用的客家话为同一系统,差异 极小,今日犹然。
(7)田志军的《近代晚期粤东客音研究》(2015)也以 19 世纪传教士关于 客家话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整理了深圳香港(新安县)客家话、揭西五经富客家话、梅州五华客家话和梅州梅县客家话的音类,结合当代这四个地方客家 话的共时音系,对 19 世纪四地的客家话进行音值构拟,并对近二百年来粤东客 音的演变进行了探讨。该书所用的研究方法结合了文献材料、现代方言音系,既 有单点的音值构拟,又有综合的比较研究,作者称该方法为“纵横立体式普遍比 较”。该书使用了历史比较法与文献考证法,在客家方音史的研究上作出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8)杨岚的《深圳市泥岗客家话语言生态调查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