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基于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充分肯定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深入剖析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系统部署今后一段时期重点任务和前进方向,在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深刻理解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大价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遗存的保护是考古学研究的前提,考古学研究是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学术基础;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将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进行战略谋划、全面部署、统筹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了考古与历史、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明确了考古工作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创新发展了“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重大理论,具有原创性系统性时代性指导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二十三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夯实理论体系、拓展实践纵深,将我们党对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关深化文明认知、存续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始终将建设文脉传承、文化繁荣、文明兴盛的社会主义中国作为奋斗目标。从文明古国走向现代化文化强国,不能割裂过去、凭空跃进,应当在吸收历史积淀、继承文化遗产中接续发展。考古学是强调田野调查发掘手段、根据实物遗存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人文学科。中国考古学诞生近百年来,一直肩负着知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学术使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相结合,“修国史、写续篇”,推动考古学在学科研究、管理体系、机构队伍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日益清晰,宁夏水洞沟、浙江上山、辽宁牛河梁、浙江良渚、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等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就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等重大课题交出“中国答卷”,阐明了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孕育出的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为构建中华民族历史、梳理中华文化基因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我们必须全面对标对表,更加清晰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加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距今4000年前后东亚地区目前已发现规模最大的城址,以皇城台为核心,内、外城以石砌城垣为周界向内拱卫,面积逾400万平方米。自2013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期”实施以来,陕西省考古工作者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完整揭露了皇城台门址及部分墙体,出土了陶、骨、石、玉、铜及纺织品、漆皮等各类遗物数以万计。2018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皇城台大型台基上新发现七十余件精美石雕作品,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和古代先民精神世界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图为石峁遗址皇城台发掘区。

       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关坚定“四个自信”、振奋前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良渚陶寺等实证文明起源的大型遗址、孔庙孔府等彰显文化传承的礼制建筑、长城运河等勾勒国家经纬的线性遗产、布达拉宫高昌故城等见证民族融合的边陲明珠、敦煌云冈等印证文明交流互鉴的丝路宝藏、南湖红船延安宝塔等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圣地……历史文化遗产串联起沧桑辉煌的过去,昭示着伟大复兴的未来,蕴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从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印证中国是东方人类故乡、中华大地上的古人类及其文化呈现连续进化形态,到“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凿实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再到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150余处大遗址呈现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在考古实证面前,中华文化为什么“兴”、中国人民为什么“能”的答案呼之欲出,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彰显持久力量。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很多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更加需要讲好讲精讲透考古成果,充分吸收最新史学研究成果,阐发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从中汲取坚守正道的定力、攻坚克难的毅力和改革创新的活力。

       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关扩大国际影响、增进文明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既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又蕴含着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海纳百川、天下一家的思想传统。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扎根中国大地生息繁衍,也在同世界上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沉淀下考古遗存等灿若星河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丝绸之路上中外文明交相辉映,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深厚载体。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扩大其影响力,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东德返还我《永乐大典》,到改革开放文物外展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破冰,再到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中外联合考古和开展文物保护国际合作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收获,中国文物在国际舞台华彩流溢、润物无声,传播文明底蕴,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进民心相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更加需要发挥考古和历史研究作用,更加需要用好文物瑰宝“世界通用语”、建好人文合作“国际基础设施”,让世界了解真实全面的中国,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为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社会贡献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