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不负韶华 共赴春暖花开

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刚下夜班回到家,发现门前小巷本应该家家户户串门、相互拜年的场景不再有,仿若一条空巷,安静的有些许渗人。耳边只剩下老爸时时念叨着“今年这年不好过”。可不是,如今家家户户闭门不出,这年味实在冷清。电视机里新闻频道整日整夜报道着疫情,医院里接二连三学习新冠识别、防治及防疫的各项工作安排。随着春运返乡,武汉地区疫情带来的紧迫感离我们越来越近,身在小城市的我们都开始惶恐不安,不知在武汉的人们又该是怎样的煎熬?华科同济医院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愿书一遍又一遍的在脑海里重现,亦点燃了我心中想要前往一线的熊熊烈火。

以前,都说“女子不如男”。今天,我却要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胡大姐舍身忘我。1月26日,科室群里发布支援隔离病区的通知,我瞒着家人第一时间报名,请求支援。翌日清晨,刚去报到便得知我院已有确诊病例一例,心中顿时一紧。原来,不是紧迫感越来越近,而是疫情就在身边。从1月22日收治疑似患者至今,整整五天,原感染一科护士长胡姐带领临时组建的团队已坚守整整五天。从无到有,往往是最艰难的。而报到时,目之所及,是有条不紊、各司其职,这让我心中不由的还是放松了些许。后来我才得知,这样的有条不紊是胡姐整整五天只吃了两餐换来的,其中一餐还是吃的泡面。当时心里五味杂陈,在万家团圆时分,或许还有人在埋怨着疫情来的不是时候,可有的人却已义无反顾的冲在了疫情第一线。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

27日,医院发布驰援湖北的号召。胡姐立即征集科内人员意见后,迅速联系护理部:“驰援湖北需8名护理人员,从我们感染一科抽调一支团队再合适不过,我愿意带领我的团队驰援湖北!”到现在我仍然记得胡姐打电话时的壮志满酬,也记得感染一科一张张义无反顾愿意驰援湖北的面孔。她们中最年轻的不过23岁,而年纪最大的胡姐也还是两岁半小儿的母亲。她们亦为人子、为人妻、为人母,从来不曾孑然一身、了无牵挂。但家国有难,她们舍小家为大家,从不以自己是柔弱的女子而退缩,却“标榜”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女汉子勇往直前。最终经院委会多方考虑,医院决定让胡姐坚守后方,担任隔离病区护士长,而她的“小棉袄”——23岁的唐微驰援湖北。接到驰援湖北通知时胡姐崩溃大哭。“唐微,我宁愿那个人是我,你还这么年轻啊。”“唐微,你一定要做好防护,平安归来”“唐微,我舍不得你”“唐微,回来后我带你去吃好吃的”“唐微……”我在边上听得悲切,却说不出一句安慰的话,我知道胡姐是真的宁愿去的是自己。那天晚上胡姐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凌晨两点多写了一篇长长的家书给唐微,我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但我知道一定是无尽的担忧与不舍。

我记得那天下午我问过唐微“你怕吗?”,那张年轻的面孔很坚定的告诉我“我不怕!这是有意义的事,我想去做有意义的事。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就跟家人说如果需要驰援,我一定报名!”我心中无限的震撼!这是花一般的姑娘,花骨朵一般的年纪啊。以前都说90后是娇宠着长大的,不经事没担当,90后的女孩子更是娇弱,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可你看,我们的90后也已经无畏风雨开始守护这世界了。我们隔离病区90后的肖琦也说过:“山河有难,我辈岂能袖手旁观!”

之后在隔离病房的14天里,胡姐和我们大家再一次经历了从无到有,我们听从上级指导将隔离病区整体搬迁至妇幼保健院,现如今已然记不清搬迁的那十几个小时里是怎么过来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凌晨两点多,我们所有护理姐妹们一边毫无怨言的用娇小的身躯挪动着重达几十公斤的氧气筒,一边说笑着“终于将病人全部安置妥当了,明天又是光明的一天”。那14天里,我们在现有条件基础下,在院感科、院传染病管理科、护理部指导下严格划分“三区两通道”,制定各项院感制度,落实各项院感措施。无论是物资缺乏还是人员缺乏,我们都不曾有一丝一毫的松懈。14天里,我们收治疑似患者34例,确诊患者1例,无一例交叉感染,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我知道每一位患者身后都有一个担忧的家庭,他们的隔离解除意味着解放一个家庭,而我们为30多个家庭带去平安的消息,我们亦守护着整个武冈城的安危,所以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休整十四天后我再一次回到隔离病区,胡姐、屈屈,我曾经的战友,正作为我院第二批驰援湖北人员随时准备出发。而第一批驰援湖北的同伴们仍然奋战在前线,归期未定,我身边坐着的隔离病区护士长是原护理部外科总护士长黄姐。此刻,我俯首案前写着这篇文章,思绪里飘荡着那句“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没有看过护士的眼睛。”,不知不觉,潸然泪下。那所有奔赴抗疫一线的女医护人员,都只是柔柔弱弱的普通女孩儿,但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剪去一头秀发的时候,她们就成了为国而战的飒爽女战士,谁又能说女子不如男!

每一个冬天的句点,都是春暖花开。如今春暖花开的时节已到,前线有你,后方有我,我们定能不负韶华,共赴春暖花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使不负韶华 共赴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