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对人生的惊人影响

作者简介:卡尔-纽波特

卡尔·纽波特,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分布式算法专家,畅销书作家,高人气博主。曾以“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会员”的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目前是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他创办了深受美国中学生欢迎的博客“Study Hacks”,该博客专注于研究如何深度学习、高效工作。纽波特的畅销作品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等。

作品:《深度工作》《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优秀到不能被忽视》《麻省理工工作思考法》《职场进阶指南》《职场精英必备手册》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自己给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

深度工作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深度工作的意义?

那么我如何做到深度工作呢?

1、深度工作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在此之前自己有幸感受到深度工作结束之后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一定的时间周期中全神贯注的投入到一件需要消耗脑力的事情上,即能产出丰硕的果实,又能体会到自身的巨大潜能,这种满满的幸福感比玩游戏和追剧带来的短暂快感要持续的更久。

正因为深度工作的好处弥足珍贵,自己体会到的深度工作的次数并没有那没多,其产出自然也是极低的。为此我需要了解是什么让自己无法时刻保持专注力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我遇到的那些困难想必也是很多人都遇到过得,那么我从那些有相同经历的并克服这些困难的人身上学习他们的方法,并结合自身情况去应用,我想我也能够保持这种稀缺的深度工作的能力,继而能够提高自己的结果产出。

适用范围:知识工作者

深度工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既然自己要学习她的原理和工作方法,就应当了解她的全部包括她的优点和缺点。

在这个社交网络发达的时代,各种聊天软件,短视频铺天盖地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可能我只是想无聊的打法几分钟的时间,结果一点进去不知不觉就一个小时过去了,而且消遣完之后并没有感到自己快乐和收获,只是感慨:时间过得好快呀,这个视频有意思,但好像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

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他们需要一段不被人打扰的时间去深入他们所研究的方向,在这个领域深耕做出有成就或有结果的产品。知识工作者之所以远离深度工作,原因显而易见——网络工具。网络工具是一个非常广的门类,包括电子邮箱和短信等通讯服务、微信和QQ等社交网络,以及 抖音 和 微博 等炫酷的娱乐信息网站。这些工具的兴起,辅以智能手机和可联网办公电脑的广泛使用,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

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然而与此同时,现代知识工作者也并没有游手好闲。事实上,他们称自己和以前一样忙碌。这种矛盾是由何产生的?另外一种类型的努力可以很好地解释个中原由,这种努力恰与深度工作的理念相悖: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在我平时上课的时候,明明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但就是会不经意间看眼手机,注意有没有人给自己发消息,生怕自己错过每一条至关重要的信息------看完之后其实大多数信息都并不重要。以至于自己在课堂上表面很认真听讲,但讲真自己并没有深入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尤其是在以往期末考试之前的复习周,自己明明打开了课本准备复习,在复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打开手机搜索问题之后被其它的信息所吸引,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导致大半天的学习效率超级差,总是有结果推脱后面还有时间复习,这样的状态也导致了自己后面的挂科,但还好补考过了。此刻自己坐在图书馆六楼靠近窗户的位置用电脑打字记录,我相信自己发现自身问题的根源之后,并通过有效的深度学习的方法一定能够把自己设定的目标都达到。

2、深度工作的意义

人是好逸恶劳的,天生就有追求享受舒适安逸生活的本能。因此我们会在见缝插针的时间里看短视频、打游戏、看电子书、追剧。我们以为这些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和享受的,但事实相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1、加拉格尔在她的书中总结说,“我将精心选择目标……然后全情投入。简言之,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我们够聪明,应该追随她的步伐。”

2、李小龙曾说过:“不要思考。去感受。就好像手指指向月亮,不要只顾着盯住手指,否则你将错过神圣的光耀。”

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那里万物闪耀。

引用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后转变为深度工作信徒的人——的话说:“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深度的人生是美好的,不论从何种角度审视。"

不幸的是,想要不分心做到专注,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想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究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这种冲动会使专注于困难工作的努力变得无效,但是大多数人低估了这种冲动出现的频率及其力量。

正因为大多数人低估了这种肤浅工作的冲动,也高估了自己对于注意力控制的能力,所以在实际的工作学习中,需要深入工作的事情没有做出结果,而那些肤浅的工作却做得可以。在工作当中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往往只有20%关键结果对事业有所帮助,其它80%都是无关紧要的,不做那些肤浅的工作并不会导致开除,但想要升值加薪就一定要在关键事情关键结果上下功夫。

我想深入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做出更多高产有结果的事情,在此过程中体会深度工作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及享受。这个过程并不是苦不堪言的,也不是枯萎乏燥的,其中充满了快乐的乐趣,需要我们更多的深入才能体会得到。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和物质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我没有理由拒绝学习并践行这种深入工作的方法,因为我要借此机会实现人生的理想,至少也得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才行呀。

3、那么我如何做到深度工作呢?

原则 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正如《高效能人士的执行 4 原则》的作者所说的:“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这句话阐述的意思是,执行需要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这样简化选择,有助于组织和集中足够的精力来达成实在的成果。

原则 2:抓住引领性指标

确定了极端重要的目标之后,你需要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在 4DX框架下,有两种衡量指标: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滞后性指标用于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提升面包房的客户满意度,那么相应的滞后性指标就是客户的满意度分数。而正如 4DX的作者解释的,滞后性指标的问题在于它们出现得太晚,来不及改变你的行为:“当你拿到滞后性指标的时候,致力于实现这些指标的表现都已经成为过去。”

引领性指标则“衡量了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在面包房的例子里,接受免费试吃样品的客户数量就是一个不错的引领性指标。这个数字可以通过分发更多的免费试吃样品而直接增加。随着这个数字的增加,你的滞后性指标最终也很可能得到提升。换言之,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原则 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计分的时候,人们的表现很不同。”4DX 的作者解释道。当驱使你的团队专注于所在组织的极度重要目标时,在一个公开的地方记录、跟踪他们的引领性指标非常重要。这个计分板可以制造一种竞争氛围,驱使他们专注于这些指标,即使其他诉求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时候也不例外。此外计分板还可以强化动机。一旦团队注意到他们在引领性指标上的成功,他们就会很投入地保持这种状态。在前述的一项原则中,我提出要想一个个体专注于深度工作,用于深度工作的时间应该作为引领性指标。因此这个人的计分板应该是工作场所的人工制品,显示这个人当前的深度工作时间。

原则 4:定期问责

4DX 的作者详细阐释了保持专注于引领性指标的最后一步是要“保持节律性地与同享极度重要目标的团队会面”。在这些会议中,团队成员必须直面计分板,投入到特定的行为以保证下次会议之前提升分数,同时要讲述上次会议中做的承诺结果如何。他们指出此类回顾的会议可以压缩到几分钟的时间内,但是必须经常举行,以确保其效果能被人感受到。作者称这才是“执行的真正实现”。

对于专注于深度工作的个人而言,很可能没有任何团队去会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免去定期问责的过程。贯穿本书,我都在探讨、推荐每周回顾的习惯,在每周回顾的过程中你可以指定下一周的工作计划(参见准则 4)。在实验 4DX 的过程中,我每周回顾自己的计分板,庆贺表现好的一周,理清是什么导致了表现糟糕的一周,而且最重要的是找出能够确保未来几天得到好分数的方法。此举使我不断调整日程计划,以满足引领性指标的要求,大幅增加深度工作时间。

                                        开始践行吧!

1、有成果的冥想

有成果的冥想的目标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因个人专业不同,这个难题可能是为一篇文章列提纲,写一篇讲话稿,推演一个证明,或者是打磨一个商业策略。如同佛教的打坐,你的注意力可能会涣散或停滞,但你必须不断的把它重新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

2、节奏哲学。

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换言之,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链条法是节奏哲学深度工作日程安排的典型例子,因为这种方法结合了一种简单的启发式调度(每天都要做这项工作)和一种提醒你做这项工作的简单方法:日历上的大红X。实施节奏哲学的另外一种常见方式是拿掉链条法中的视觉辅助工具,转而设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恰如视觉工具提醒工作进展可以降低进入深度状态的门槛,剔除诸如每天何时工作等最简单的日程安排决定,也可以降低这种门槛。

3、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许多人认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分心状态切换到专注状态,但是正如我所说的,这种想法过于乐观:一旦你适应了分心,你就会迷恋于此。考虑到这个现实,这个策略就是帮助你重新编排大脑,让它的结构更适合长期专注于任务。

此时此刻,解决深度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高强度工作——不查收电子邮件,不做白日梦,不浏览脸谱网页面,不数次来到咖啡机泡咖啡。就像在哈佛的罗斯福,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你用自己不懈的高度精力集中解决了任务。

刚开始的时候,一周进行这种实验的次数不要超过一次——让你的大脑提高强度,但是也要给它休息的时间。一旦你相信自己可以用专注的方法来节省时间,就提高这种罗斯福冲锋的频率。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时间期限。你应该总是可以赶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任务(至少是接近),但是这期间需要你用上吃奶的力气。

4、私人目标:

与一群对我来说重要的朋友维持亲密而又有益的友谊。支持该目标的主要活动:

1.经常花时间与对我重要的人保持有意义的联系。(例如,远足、吃饭、公共活动)

2.为对我重要的人做牺牲。(例如,做出不平凡的奉献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除了小心谨慎地控制自己的责任外,我对个人时间的管理也极为负责。因为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我无法容忍重要的截止日期慢慢压迫着我,也不能容忍因为没有花时间制作一份精巧的计划,而在小事上浪费一个上午。固定日程生产力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工作日上,使我的日程安排十分紧凑。如果没有随时可能砍下的剑刃,我可能会有更多的懒惰习惯。

“因此,为某一项目标制定一个特定的计划或许不仅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而且还可以解放认知资源,用于其他的追求上。”

5、知行合一,人践合一

当然,深度的生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你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习惯。对于很多人来说,快速地收发电子邮件和在社交媒体上发消息所带来的繁忙假象会给他们带来慰藉,深度的生活却是要你摆脱这些东西。在你尽个人全力去创造一件美好的事物时,会有一种不安牵扰着你,因为这迫使你面对自己最好的成果(暂且)还没有那么好的可能。与涉足政坛,期望做出一番事业相比,夸夸其谈地品论我们的文化会显得更安全。但是如果你愿意跨过这些舒适区和恐惧,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你将会如前人一样发现,深度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在第一部分里,我引用了作者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的话:“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我赞同这句话,比尔·盖茨也赞同。希望你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也会赞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工作》对人生的惊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