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3:读书作业:书到用时方恨少

      《增广贤文》劝学篇有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过往把重点放在“恨少”上,理解为平时应当勤学好问,量的积累很重要。联系上下文发现,“恨少”发生在“用”的情境中,“知难”出现在“过程”中,均强调了实践的情境,因为我现在更倾向于把这句话理解为书要读以致用,否则再多也是不够,而且读的时候要当作某个事情真的发生了,怎么用书中的知识来处理。

         在百度百科上对知识的定义是,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书中的观点与陈述都是带有作者个人理解的,要如何才能将当中属于知识的部分筛选出来?

        干货是不是知识?

         很多人秉着“浓缩的是精华”的理念,追逐各种干货,各种公众号、读书会应运而生,用5分钟,10分钟的时间讲述一本书的精华。从“书读以致用”的角度出发,干货当中讲述到的方法、技巧,能结合读者的个人经验,运用到实践当中的部分,即是知识。但我们不会认为鱼干是鱼的精华,鱼在制成鱼干的过程中流失了很多营养,即一本书在浓缩成干货的过程中,也会流失很多隐性的知识,例如某个观点成立的前提是什么,作者进行了哪些假设,如何进行推理,有没有相反的案例和观点,运用到实践中时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类似的观点/做法有哪些,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读原书,就不会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今天某个大咖说要知足常乐,无欲则刚,明天某个专家说人不能得过且过,富贵要险中求。如果这两个观点都不假思索,全盘接受,人就会越来越迷茫。

       摘抄原文精彩语句/片段是不是知识?

       不管是读纸质书、还是微信读书、电纸书,书中读到精彩的部分,心中有共鸣,很多人习惯通过画下划线等方式将之标注出来,或者写上两句自己的想法,或者摘抄出来,作为座右铭。这些都是很好的知识,但它是属于作者的,还需要经过一些加工,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

         那么书要如何读,才能提炼到当中的知识,并读以致用呢?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便签学习法,通过三个步骤将书中知识用于实践。首先截取书中片段,并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当中观点以及技巧、步骤,其次检视自身与之相关的经历、案例,最后写下行动计划,对于梳理出来的步骤与技巧,如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运用。这个方法在读实用类书籍时特别好用。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中提出另一方法第一,梳理书本的大纲,把握作者的核心主题,核心主题到从属的关键主题之间,即各个章节之间是如何依次发展的,用几句话写全书的综述;第二,细读全文,找出作者的重要主张和论述,并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去组织这些论述和主张的前因后果,以确保自己比较准确的把握作者的主张,确定作者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未解决,在未解决的问题中,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是作者未意识到的;第三,评判。赞同作者的,就结合案例和自身经历写心得体会,批评的,就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或者知识错误,逻辑不合理,或者分析理由不完整。第四,自己构建一个主题,将多位作者的观点、做法和逻辑,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融合与分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做,个人的理解能力,思辨和批判能力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体系不断生长完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这样的读书越多越好,否则书读的越多越茫然,只是浪费时间,无法产生价值。只为消遣时间的读书则不在此列。

         俗话说,书贵精不贵多。是指粗读5本书,不如把1本书读通读透对个人的提升更有益处。古时候书籍较少,获取书籍较为困难,而且能流传的多为经典,因此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说法,经典的书籍是多读几本总会有更多的收益。但也正因为是经典,读起来难度大,阅读要花的精力多,耗费时间长,不同人的能力不同,与其贪多嚼不烂,把一本书读通读透是较好的策略。这些是相对的。当今时代,书籍文章多如天上繁星,量上有很大的优势,质却与古时大有不同。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精读,懂得选书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大浪淘沙,利用好数量上的优势,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好比一张网,不同的知识点是网络中的节点,每个知识点的来由,包含的假设,遵守有什么好处,不遵守有什么坏处,有哪些相反的观点和实例,在实践中运用受到哪些因素限制,有哪些相似的知识点,如何区别等等,就好像是知识点张开的一个个触手,当一个个触手与另外的握到一起后,就构成了网络,没有与其他的知识点相连的就是知识碎片。个人的知识体系是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不断生长完善的,拥有个人的知识体系,就好比在城市中有一份带GPS定位功能的地图,遇到复杂的问题,能从中找到解决的方法与方向,面对下属交过来的策划,能清晰的指出应该如何修改,向甲方汇报,能令人信服,经得起质疑。越是复杂的情境或问题越需要知识体系,如果只是yes or no的判断,则不需要。

        将一大堆知识碎片联结成一张网,有三种方法一是以问题为联结。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个个问题,通过自己思考、请教别人、阅读等方法成功解决了问题或者还在解决中,在这种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准确的定义,并将各方的思考、经验结合案例的具体情境进行总结,就会形成一个个张开了触手的知识点,随着工作的深入,逐渐就会串联起专业领域的一张知识网。二是以相邻的知识为联结。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相似或相反的信息、实例等,以此展开联想,知识可以迁移到不同的领域运用,并且构建起一张网。三是以主题为联结。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按照自己的理解列出一个关于这个领域的大纲,并通过大量读书,笔记,将理论和案例填充到每一个标题下面。

         由此可以延伸出选书的四个步骤:第一,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和想要了解的主题,选出一大堆相关的书籍或文献;第二,阅读每本书的目录,把握基本框架,挑几章与主题最相关的章节进行快速阅读,然后选出几本进行进一步的精读和分析;第三,精读,边读边思考上述的各个问题,并记录笔记;第四,整理结论,重新定义问题和主题,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框架,根据框架的不完善之处,寻找新的书籍,重复第一步。

        书到用时方恨少,能在读书的实践中感受到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书怎么读都觉得不够,越读越有成就感。同样的,也有人说,朋友用时方觉少,读书与朋友某种程度上有着神奇的相似,都追求同样的目标——形成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网上有一本很火的书叫《朋友圈的人际高手》,作者构建网络、选择朋友的方法简称为囤、知、侦、研、聊,最终实现价值交换,构建人际网络的目的。虽然是不同的用词,但两者在方法上有相似之处,囤与选书的第一步相似,知、侦与选书的第二步相似,研与第三步相似,聊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内心对话,交换价值是读书后的评论,不过读书是神交,人际的对话是面对面的。读书的方法论或许不只与交友的方法论相通,还能跟其他的领域相通,有待继续发掘。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不亦快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33:读书作业:书到用时方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