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是因?谁又是果?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

而这个词在今天,更多被用在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果由因生」。

那么,你能否判断出一件事情的因果性呢?

接下来,让我列举一些可能会影响你判断的情况。


1、相关性与因果性的区别。

如果一件事情的发生,会伴随着另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通常会定义他们之间存在相关性。

而这种相关性,往往会被认为有因果性。

比如我们经常说喝红酒的人,身体往往会更健康,这是有一些大数据作为支撑的。

当然我们可以说,喝红酒和健康这两件事上存在相关性,但事实上并非存在因果性。

这其中第三个隐藏的因素,比如经常喝红酒的人,收入水平比一般人要高,这类人往往会更加注重锻炼和养生,因此会更健康。

所以说,不是喝红酒使人健康,而是收入高会导致人更健康。

当然,你也可以继续挖掘背后更深的原因,这其实就是基于一个相关性,不断追问找到真正的因果性。

不要被相关性所迷惑,相关性和因果性之间只是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因果性是方向明确的相关性。


2、成功人士背后的因果性

过去我们总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是因为它的做出的某些决定。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当时他们的决定与最后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不能完全相信他们说的那个理由。

事实上,人们会在成功之后,去补充甚至说是去编造自己成功的理由,会让人觉得,他们的成功是必然的。

而事实上是他们成功后,才去有意无意地强调自己过去的一些想法与做法,而甚至忽略或隐瞒他们真实的意图,比如迫不得已,没有办法等等。


3、销售价格决定生产成本

在大学的会计课里,说的是产品原材料的价格,决定这个产品的售价。

从一个业务链条上来看,确实是这样的。

我们需要对原材料进行采购、加工、包装、运送、销售,完成一条业务闭环。

但你仔细想想,是这个样子吗?

比如这次疫情,口罩的价格暴涨,其实是因为供求关系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售价。

很多工人需要重返工厂,用着春节假期去继续制造,而这部分的薪水又是平常的 3 倍。

生产多了,自然原材料也就会不足,成本也就提高了。

这样一步步倒推回去,整个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好像又倒过来了。

这就是主观价值论。

所以没有必要觉得东西卖的贵了,就是商家无良,这就是社会的本质。


写在最后

到这里,不知道你对因果性是否有了新的认知。

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找到其中真正的因果性,可以让我们对事情的脉络有更深层的理解。

这种思考的能力,希望你也能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到底谁是因?谁又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