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不得不思考的理想与现实

移动公司送来一份新年礼物,最欢喜的还是那本于丹写的《论语心得》。

CCTV成就的名人出身就是好,人气指数想低点都困难。这段时间进书店,于丹的书毫无疑问搁置在显眼处,叫畅销书。我是得了便宜的,利用垃圾时间翻了“天地人之道”一节,讲得挺有道理,讲道嘛,如果让我坐在“百家讲坛”的现场会觉得更有道理。看了的朋友说,风格很像《心灵鸡汤》。那感觉是对头了,书的封底有个北斗星图案,说明书的用意在于引导人生走向。于丹很欣赏“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这段话很对称,有中庸之风,如古寺里师父的阐语,真是太有才了。既然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我们的天地,那我们对他们要抱以缺一不可的态度。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在分岔口难以抉择。中文系的主任在课上告戒我们,中文人就应该有点浪漫、激情与冲动,应该是理想主义的持有者。但踏上社会后,系主任对我们的期望让我们觉得阻力重重。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位班主任有句话让我受用至今,“融入社会,才能改变社会”,他当时是担心我们那些准老师会因为素质教育的方法不适应应试教育的工作,我不知道那些为人师的同学有没有受用,在机关工作的我,还真觉得是道理很足。我的工作太倾于理性,思维总是陷于理性思考的周期,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不能对周边事物采取颠覆性与革命性的举措。于是,那个理想的我在看工作中的我的时候,觉得缺乏激情。

也难怪毕业前夕,那位“漂”族的四川女同学知道我要去乡镇机关工作,觉得匪夷所思,随口就说“那不是去乡下工作吗?而且工作又那么朽”。后来看木子美的《遗情书》,也说到考公务员是一件很朽的事情。更绝的是,毕业后班上读研究生的一位男生用他富有创意的方式给班级上的同学分了类:成绩好的考上了研究生,稍次些的为人师了,最差的都去做公务员了。很不幸我成了最差的一类,也很不幸遭到了习惯于城市“漂”动的朋友的质疑。也许在他们来看,我仅要了地,缺少了天。也许还有一种答案可以诠释自己的选择,我是被80年代刚刚关出的一批人,正因为归于70年代,多了点迟暮年华。但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是不是我在城市“漂”,或者读了研究生才是天地齐备的境界呢?

2007年2月2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不得不思考的理想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