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仙娥妆

    最近,迪士尼版花木兰出了预告片,主演刘亦菲的“仙娥妆”上了热搜,很多朋友表示辣眼睛,吐槽欣赏不来。



    其实这个妆容不仅没有问题,而且还高度还原历史妆容。只不过她画的是一个组合装,把当时时期的几个妆叠加在了一起,所以看起来有些不适应。


    其实这个妆容不仅没有问题,而且还高度还原历史妆容。只不过她画的是一个组合装,把当时时期的几个妆叠加在了一起,所以看起来有些不适应。

    首先,我们得知道,花木兰是魏晋南北朝人,再准确的说应该是北魏人,而当时女子的妆容特点是:敷铅粉(打粉底)→抹胭脂(上腮红)→画黛眉(描眉)→绘额黄或贴花黄(提亮)→画花钿(贴图案)→画斜红(做点缀)→点朱唇(涂口红)


敷铅粉(打粉底):

    中国古代女子很早就开始抹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擦的粉材料大多出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当然还有铅粉。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抹胭脂(上腮红):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花开之后整朵摘下,放在石钵中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抹胭脂与我们现在的上腮红是一个道理。


画黛眉(描眉)

    画眉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   “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黑就对了,因为材料是石墨做的。但是迪士尼版的花木兰眉毛还不够长,《粧台记》中说道“魏武帝令宫人扫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细长,谓之仙娥妆。”表明了当时的眉毛应该是又长又阔的。


绘额黄或贴花黄(提亮,跟打暗影之类的差不多)

    额黄和花黄其实是两个东西,据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所以爱漂亮的妹纸从金色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因此创造出额黄,也就是在把额头涂黄;而花黄是在额黄的基础上,把黄色的硬纸或者金箔,剪成各种形状贴在额头,还记得《木兰辞》中的一句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所以花木兰当时应该是贴花黄而不是绘额黄,这一点与电影中有差异。


贴花细(贴图案)

    据史书记载,花钿在先秦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化妆方式就是在眉间和脸上贴一点小装饰。据说,南北朝时有一位公主,一天在宫殿的屋檐下睡着了,一朵艳丽的梅花缓缓飘下,正落在她的额头,几天拂之不去,愈发显出公主的千娇百媚。一时间,宫女们争相仿效,纷纷用颜色在两眉间染绘出各种图案,甚至用金属片贴在眉间作装饰,这后来就成为盛行的化妆方式之一“花钿”。,一般情况下,绘额黄或者贴花黄的时候不会再画花钿了,电影里就是把花钿和绘额黄同时出现了,组合了起来。

描斜红(做点缀)

    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梳妆时,在女子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弯弯新月形。相传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妃子薛夜来眼角碰伤流血,血痕使之越发美丽,后人效仿,用胭脂涂画,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还记得《宫心计》里的姚金玲妆术吗?

点朱唇(涂口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


所以这部电影还是做足了功课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魏晋南北朝的仙娥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