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自我的剖析

本文摘要:

这是一篇关于焦虑来源的自我剖析的文章。探寻焦虑的源头,我很容易发现它就在我的内心,我只是将这份焦虑转移到第三方,那种感觉好像就是:我的这份焦虑不是我的原因,而是他人的过错。

格雷戈里摄影作品

虽然我常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但具体到细而微的事情,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便有了很大的不同。

周末,壮壮通常的时间安排是:

周六:

上午,写作业。

下午,跆拳道,3点结束,和师兄弟玩。

晚上,家庭影院,晚睡。

周末:

上午,小区玩,作业没完成则继续作业。

下午,跆拳道,玩。

晚上,泡澡,早睡。

本周末,老婆要参加一个考试,我决定让壮壮做主,安排自己的时间。

我以为自己会全然的相信孩子,只要孩子制定的计划,便能全然的支持。

但实际上,我内心常陷入焦虑,我在害怕什么?!

壮壮最初的计划是,周六上午玩,周日上午写作业,其它照旧。

我提醒说,天气这么好,明天想去野餐。

壮壮想了想,否定了去野餐的决定。理由是,不想和妈妈一起出去——但事后又改口,还是想出去野餐。

壮壮这里的“不想和妈妈一起出去”,并不是他真实的想法,更可能的情况是,我很害怕妈妈说我,作业也没完成,怎么能出去玩呢,所以我不想和妈妈出去。

于是,壮壮又将时间调整为,周六上午玩,今天下午和明天下午写作业。

当我提醒今天晚上有“家庭影院”时,壮壮犹豫了一下。

但很快便说:我可以不看电影。

“你不看,但我和妈妈要看,到时候你可不能说影响了你的学习”,而此时,我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焦虑,我在试图用威胁的方式让壮壮屈服于一种学习理念:先完成作业再做其它的事情才是最好的选择。一鼓作气完成一件事情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

“没关系,我不会看的!”

我只能屈服,而我内心还是充满了担心,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到时候我和老婆看电影,你怎么可能不动心呢~!

按理说,我既然让孩子去做选择,就应该全然的相信他,而不必掺杂着自己的判断去揣测孩子的意图。

因为,我实在太清楚:一个人的成长更多的依赖于自己的经历,那怕是失败的经历。

可能是感受到了我的焦虑,壮壮玩起来并不尽心,内心出现了挣扎:

“爸爸,我好难过,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我想玩,但是又害怕……”

这时,我说了一套对孩子来说似是而非的理论:

“爸爸,只能给你提出一些建议,比如玩一会再去写,或者在你遇到困难时提供一些帮助。但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你那里……想做的事情那么多,你只能做出取舍。”

不知道壮壮有没有听懂,因为对一个寻求帮助的孩子来说,理性的说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也许情感的理解才是最好的方式。

但我依然坚定的认为写作业和玩,需要自己去做决定,我只能冷冰冰的提些建议。

其实,我嘴里虽然说,写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需要他自己去安排时间,调整自己的节奏。

但,实际上我在一次次的突破这个界限,试图用各种方式去告诉壮壮:这样可以,那样不可以。

尤其是当孩子采取了和我预想中完全不同的方式时,我便容易陷入到焦虑中:如果孩子不这么做,是不是会出现什么问题?!

最后,壮壮默默的接受了我的建议(“威胁”):玩一会后,就去写作业了。

当遇到一个问题——填空题,XXX的桥:彩虹的桥,红红的桥,红色的桥。和我讨论时以干扰他写作业为由,“一气之下”决定不写了,又去看电视了……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都有强烈的做自己的意愿。

对于孩子的各种限制,孩子总会以各种方式进行反抗,目的是为了成为自己。

想到这些后,我便努力专注于手里的家务——擦家、扫地、拖地……

但依然能够感受到内心的波动,探寻这份焦虑,一是对儿子不能全然的信任;二是对老婆的顾虑——担心老婆回来后对我们自由散漫、为所欲为的行为提出批评。

壮壮也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和老婆通电话后不久他便关掉了电视——基于我前面的焦虑,我是有意当着孩子的面打的这个电话,从侧面提醒一下壮壮不要一直看电视。

……

最后,我们在楼下开垦出一块小地才算抚平了各自的焦虑。

家里没有上小学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周末多看1个小时电视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这么小题大做。

和各位交待一下背景,大家便能理解我们的心情了:

壮壮所在班级共计39人,每天放学能玩一会儿的只有4人,壮壮是其中之一;其他有12人在晚接班,13人左右去课外班,10人左右被家长——通常是老人强行拉回家写作业。

周末根本看不到同学在小区玩。全部是在各种课外班或在写作业中度过。

老师布置了很多可写可不写的作业,很多我们选择不去做,比如英语课文背诵并上传、语文诗词朗读并上传。

当其他同学都像上了发条似得往前赶,我们必然要承受不小的压力。

如果连学校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好,我们很容易理解为孩子和家长都有问题。

最终,这种情绪就会蔓延,于无声无息中影响着各自的情绪。

而这种易受外界干扰的焦虑情绪源于自身。

壮壮从道馆里出来时,

偶遇了排练舞蹈的孩子们,时间在观看中流逝……

到家后,发现妈妈在看《三生三世》,时间又在流逝……

……

我发现自己又在焦虑,当我静下心来再次体会这份焦虑时。

我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我自己很期盼晚上的“家庭影院”,很享受和家人共看一部电影时的乐趣,喜欢体会那种温馨。也因此非常惧怕外界破坏掉这种氛围,我希望儿子快点,希望它能够满足我的愿望!

因可能无法达成的愿望,于是便产生了焦虑。


总之,这篇文章里我最想说,孩子嘴上表达的并不一定是自己的本意——不愿意和妈妈一起野餐,不想看电影……我们不能全依赖于自己的思维;另一个就是剖析一下自己焦虑的来源,焦虑源于自身,我们却容易将它转嫁于第三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焦虑,自我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