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项羽不肯过“江东”之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其中他自刎乌江边的故事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人们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作出高度评价。可是,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几千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不体不止。最广泛的说法:项羽因为兵败,自觉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一支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上天要我灭亡,我还渡江于什么?况且项籍(项羽名籍)和江东子弟8000人渡过大江,今天却只剩下这些人。即使江东父老怜悯我,让我称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然后拔剑自刎。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生活的年代与项羽死亡的年代较为接近,因而这种说法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在这种说法中,项羽的自刎与爱妾虞姬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里,被响彻四方的楚歌所惊醒,他知道自己已经被敌军包围,大势已去,里非常难过。这时候,项羽看到在困境中一直陪伴身边的爱妾虞姬,不由得心生感慨,便饮酒高歌:“力拔面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若何?”这直歌的意思是我项羽的力最盖世无双,连高山都能找起,可是我的时运却不太好,就连我的马都无路可走了!马都走投无路了,我能怎么办呢?

虞姬呀虞姬,我又怎么救你呀?虞姬听了项羽的歌,马上拔剑起舞,并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意思是:汉军已经攻陷江东了,四面都响着楚歌。现在大王您都觉得穷途未路了,我还有什么活下去的资格?虞姬唱完这首歌,便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看到自已的爱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愧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因战乱而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老百姓过不了平静安稳的生活,而随军的士兵更是受尽了战乱之苦。于是项羽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胜负,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最后他甚至想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刘邦的让步,以鸿沟为界两分天下。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追杀楚军。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鸟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次楚汉战争,那将会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他宁愿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延续数年的残杀,还百姓一个太平世界。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臆测成分,也与项羽好战的残暴性格不符。项羽曾经坑杀20万秦兵,火烧阿房宫,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百姓而自杀身亡。

他之所以要约刘邦一决胜负,很可能是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他萌生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是不妥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是在今天的定远就被“搏杀而死。在记》《汉书》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中,除了巜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中有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于乌江刎,反倒是《书陈胜项籍传》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史记·高祖本纪》提到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而学者经过实地查勘考证,东城,就在今天的安徽定远县,离乌江有约120千米,二者并不属于一个地域范围。至于《史记》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一些史学家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后人以讹传讹这种观点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垓下之围中,项羽仓皇失措,带领800兵马突出重围,往江东方向逃跑。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也是他发迹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昊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听从他的调遣,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有可能再一次击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项羽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汉军大将灌婴杀死,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的'.但这种观点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据多方考证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之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自刎”并不矛盾,而是他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项羽为何不渡乌江?两千多年来,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历史学家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但至今难有定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楚霸王项羽不肯过“江东”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