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解析

解析宋词

声声慢/元夕  作者:南宋高观国

壶天不夜,宝炷生香,光风荡摇金碧。月滟冰痕,花外峭寒无力。歌传翠帘尽卷,误惊回、瑶台仙迹。禁漏促,拼千金一刻,未酬佳夕。 卷地香尘不断,最得意、输他五陵狂客。楚柳吴梅,无限眼边春色。鲛绡暗中寄与,待重寻、行云消息。乍醉醒,怕南楼、吹断晓笛。

词格解析:声声慢,又名胜胜慢,寒松叹,人在楼上,凤求凰等。格调缓慢哽咽,如泣如诉。多写愁苦忧思题材。

写作背景:高观国,生平事迹不详。大约与姜夔同一个时期。又与史达祖友善,常常诗词唱和,时称“高,史”,是“南宋十杰”之一。

这阕词的标题是“元夕”,那么它的主题立意就是元宵夜发生的事情。这是一阕咏事词。

我们都知道,元宵灯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从汉武帝正月十五一夜的欢庆,到了唐玄宗,改为十四,十五,十六三个举国同乐的灯会之夜,再到宋太祖为粉饰太平又延至十七,十八,将元宵灯会延长到五夜,南宋时期,南渡偏安的小朝廷又追加了一夜,自十三开始放灯,变成六夜灯会。对于那个时期灯会的盛况,稼轩白石等许多文人都有所描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姜夔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1275年正月(南宋德祐元年),面对汹汹而来的蒙元大军,南宋朝廷被迫无奈迎战,正月十六,奸相贾似道带领十三万大军迎战,全军覆没。随着正月十七的落灯,元夕灯节陷入长达几百年的黑寂。

自1163年(宋孝宗隆兴元年)符离之战之后,金朝内部政变,无力南进,而南宋朝廷已经习惯了偏安享受,也无心北伐,双方维持和平局面四十多年。从高观国的这阕声声慢词意分析,应该写于这个短暂的和平时期。从这阕词里我们读出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今日有酒今日醉的麻木状态。

意绪解析:首拍,描写一个豪华艳丽的场景。“壶天不夜”,“壶天”,像仙境一样的地方。“光风”二字的妙用,风光的解释比较单一,而风光是并列词组,包涵的词意较多。而且,避免了光和荡连读时的挤韵。这句是写的室内。

第二拍,房间外的真实世界。“月滟冰痕,花外峭寒”,与房间内的“不夜,生香,光风金碧”产生强烈对比。同时点明了“壶天”是一个风月场所。

第三拍,首二拍的延展,“歌传翠帘尽卷”,一个尽字,从点到面,把镜头拉开。

歇拍,上片的收束,时间在推移,“拼千金一刻”写活了寻欢作乐之人的心态。“禁漏促”,暗示了好景不长。“未酬佳夕”,是为下片启承的留白。

过片,“卷地香尘不断”是承上片第三拍“尽”字的意思,上片意绪的延展,“最得意,输他武陵狂客”,接上片歇“拍拼千金一刻”之意,逐渐把元夕狂欢推向高潮。

接下来的一拍,是元夕节寻欢作乐的高潮。“眼边颜色”用“无限”来修饰,暗示了南宋中后时期富豪高层贪图安逸享乐,只看见眼边的风光无限,看不到即将到来的国破家亡。

第三拍陡然一转,乐极处的悲伤乍现。“鲛绡暗递”,预示着缱绻过后的离别愁绪。正是“今朝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结拍,“乍醉醒,怕南楼、吹断晓笛”。醉中醒来,也就是从麻木无奈的状态中醒来,害怕听到晓笛的声音。一个“怕”字,写出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里状态。这一句是情感的爆发点,也是这阕词的主旨。所有的纸醉金迷,都是在麻醉自己。狂欢过后,最怕面对宋家朝廷危在旦夕,将面对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的现实。

这阕声声慢,没有按照上景下情的套路去写,也没有一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你可以把它当做是作者自己的经历,也可以看做是作者是写的其他什么人在元夕的寻欢作乐。开篇是一个小的场景,像仙境一样的室内。第二拍拉到室外,冰寒的景象与室内春意荡漾的场景发生巨大的反差,撞击着读者的心绪。再往后,都是在一点一点把场景继续扩大,极具华丽的词汇,把元夕风月场的纸醉金迷描画的淋漓尽致。词人把一副副互相关联的节日风俗连环图片展现给后世读者。每一拍都是元夕的场景,就像一条自上而下的链条,拍节之间互相钩联,从夜晚写到拂晓。歇拍和过片,是某个人物在元宵夜狂欢的具体状态。闲闲的添上一笔“禁漏促”“乍醉醒”,把人物对时间流逝的恐惧,狂欢之后的失落,南宋后期富豪贵族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浮华享乐,以及士大夫们对社会现实的麻木无奈,流露在字里行间。在这字字句句仙境一样华丽狂欢的场景里,“月滟冰痕,花外峭寒”才是真正的社会现实。结拍的“怕”字活画出南宋后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