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笔记(二十二)2022-01-29

-----------《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笔记(五)

文/李现风

2022年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以以下两个三个出发点为目的:

一、书中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二、书中的值得借鉴的做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技巧;

三、书中的美句,有鉴于哲理性的句子,提升自己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教育文化水准。

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的读书笔记五:

2022年1月23日星期日

125.教师多读书学习,才能够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更专业、更智慧,赢得学生的概率更大。像史金霞的《重建师生关系》、王晓春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早恋:怎么看?怎么办?》、万玮的《班主任兵法(修订版)》、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里效应(第二版)》,还有李茂编译的《今天怎样“管”学生》、范玮编译的《学生课堂行为管理》、罗兴娟编译的《轻松搞定使你“发疯”的问题学生》、胡荣堃等编译的《培养造就优秀教师》、等等,都值得教师规划。

126.有规划地读书,即是读书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个读书阶段---进入“自由阅读”之境的必由之路。书已经由人类智慧承载物的属性过度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品---所以,对于读书,我们只要取所需的、适合的、足矣。

127.钱钟书是大家公认的大学者,学贯中西,他的夫人杨绛先生在《钱钟书手稿集》的序言中揭示了钱钟书“记忆力强”,读了那么多书却“过目不忘”的“秘密”----他知识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显然,钱钟书下的也是“笨功夫”。大学问家尚且如此,教师读书的“姿态”更需要“严肃”。

128.在读不下去、静不下心时,还需要意志力的自觉参与,压灭浮躁的心火。

129.据杨绛先生描述,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130.读书笔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摘录笔记。另一类是提要和心得笔记。

2022年1月24日星期一

131.荐书类文章不需要很多阅读感受的融入,只要把自己所认为的书的精华内容、能够反应书的特点和价值的部分梳理清楚,再转化成自己的叙述语言,就能够完成。

第八章创作教育类文学作品

132.记录教育生活,窥探孩子的幼稚心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133.与职业作家的创作相比,教师的专业创作更多的是因教育带来生命感动后的本能倾吐,是教育思考、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喷发,因而更珍贵、更打动人心。

134.作家阿来说,写作首先带给他的是“巩固自己的内心”,并不是试图去教育他人,“文学是潜移默化的感染,用(作家)自己的内心的坚定去感染,而不是用一些漂亮的说辞。”

135.汤汤曾这样阐述创作性童话带给自己的变化:“因为童话,我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了、轻盈了、纯净了、踏实了、温暖了、快乐了、超脱了、豁达了、平和了、饱满了、淡定了,也更柔软多情了。”

教育者提升精神内涵,受益的除了学生,还有教育者本身。

2022年1月25日星期二

136.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陶行知先生说:“为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于永正老师说:“教了50年书,最终把自己变成了孩子。”

137.创作是输出,也是自我的再造。

138.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里,苏霍姆林斯基记录了自己帮助数学成绩差的学生的经验:编了一本很特别的习题集,有200多道题,多是从民间搜集来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绝大多数题不需要计算,却要大动脑筋。

2022年1月26日星期三

139.“不爱学习的孩子哪儿都有,可不爱听故事得孩子一个也找不到。”著名的儿童科普文学作家、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李毓佩创作的“数学故事”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让数学变得好玩儿。

140.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觉得自己的教育生活“没啥可写”,往往是懒惰的一个借口而已-----要么思想懒惰,要么身体懒惰。

141.怎么写教育随笔?

(1)对于所见所闻,尽力“还原”,不漏声色地把读者带进自己所感动的那个“现场”-----让读者如同在自己身边,听己所听,见己所见,共鸣内心所言。比如:一位老艺术家应邀到张丽钧的学校作报告,他的开场白对于艺术价值的讲解特别精彩,张丽钧就用大段的直接引文完成了这篇教育随笔,告诉读者,既然造物主爱我们,让我们成为了人,那么我们就需要用艺术的“美”来宠爱自己的生命。

(2)固定时间让自己坐下来写,哪怕是挤牙膏似的,也得坚持,积极地捕捉一丝丝灵感。写文章靠得住的往往不是才能,而是坚持。

(3)对接讲话,丰富内容与思想,把自己每天的“所思要讲”变成教育“美文”作品。

142.作为教师,心灵的眼睛需要努力睁开,追求“诗意的栖居”。这是写教育“美文”需要的一种状态,或许也是一种技法。从更深远的意义看,这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幸福,还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民族未来的精神品质。

2022年1月27日星期四

143.专业的教育评论应关注到学生评价与激励的基本原则,比如:

•不应是单一的评价项目及标准。这是基于尊重和正视学生个性、差异的立场。

•做阶段性和过程性评价,少做结论式、为学生“定性”式的评价。这是基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立场。

•对学生的评价不应笼统,而应明确、精准、富有激励性。这是基于评价的反馈与指导性的价值。

144.激励学生应遵循这些原则:

•激励应针对学生积极的行为,前提是有明确的良好行为表现的结果标准,如基于自身的学业水平,较高质量的完成了作业。

•激励应蕴含积极的价值导向,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成长导引,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激励应契合学生的心里需求,应通过顺畅沟通让学生明白自己获得激励的原因及老师的期望,老师也应了解学生的感受、想法、意见等。

·学生可以拥有多样的激励方式选择权。

2022年1月28日星期五

145.好的教育评论至少应关注到四个方面。

(1)主动赢得学生信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赢得他们的理解、支持。真诚,最好的策略。

(3)把学生的教育管理、惩戒等问题,转换成民主议事、遵守规则的长期实践。

(4)最后,教育不是万能的,对于“教不成”“惹不起”的极个别学生,尤其是在初高中阶段,那就追求“平稳”。

(5)好的教育评论要能让教育读者换发使命感和热情,生发出想去尝试的积极情感。

146.“原稿”到读者手中的“出版物作品”,一般要经过责任编辑、值班主任、副编辑或者总编,甚至外省专家等多道“关卡”的审视、打磨,去思想观点的高度与深度、语言表述的准确与规范,是得到专业认可我的。

147.纸质媒体的阅读,易于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既有较高的专注度,思考的时间更长、更深入,而网络阅读往往就是“浏览”,快速,粗略,思考浅尝辄止。

148.教师要明确写作和发表对于自己的真实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促进自己的学习、思考,推动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改进,获得对学生、教育、人生等的更多更深的理解,进入教师应有的一种读书人的生命状态。

·借助发表的渠道,与教育同行交流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传递经验或思想理念。

·通过是否能发表来评估自己文章的传播价值,即自己的思考、经验等能不能得到一定专业高度的认可,是不是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这样的结果反馈,促进自己的观察、思考不断提升。

第十一章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核

149.让心境简约,修炼自己的内心,不在斤斤计较得失……让简明、简洁、简要等词语开始成为我的课堂核心词。

2022年1月29日星期六

150.教师专业成长的维度: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从三个维度或观察或着力。

维度一:成为有教育信念的教师。

成长,意味着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是不断进步,直至生命的终结。所以,成长,是一个自己可以觉察却不适合由外界来评价或定性的“生命状态”;外界的评价只能是某个标准下的“成绩”“成功”。

第二个维度是专业技能。

第三个维度是课堂教学技能。

第四个维度是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自信、从容、宁静的内心状态,近乎古人讲的“不惑、不优、不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伟岸人格。

151.每当师生冲突类事件曝光,都会掀起“师道尊严不再”的阵阵舆论声浪。对此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尊严不是别人可以“恩赐”“赠予”的一件“饰物”,必须是靠自己赢得的“精神力量”。

其次,尊重是有条件的,更是相互的。

其次,还要善于发现、激励、评价和指导学生----

再次,要联手学生家长,让他成为你的支持者,同盟军----

专业技能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本立而道生。

152.有自己的教育信念,就会“不惑”;精熟专业技能,就会“不忧不惧”;有自己教育人生的价值大厦蓝图,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追求什么,就不会太在意与自己所做的事情关系不大的东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认为,这是教师专业成长所要追求和达到的境界。

153.面向未来的教师成长要重视什么?

第一,学习习惯、学习精神的培养。

第二、整合学习资源的能力。

第三、未来将凸显教师的几个身份角色:分享者,激励者,陪伴者。

教师要有意识地学习、积累。做学生的学习导师、人生导师。这些角色都是教师作为“人”的有时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174】《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笔记(二十二)202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