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皮影戏

            难忘家乡皮影戏

                  文/汪云海

        我常常以为,记忆是个非常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有些事情明明刚刚发生过,却很快忘得一干二净,而有些东西已经过去了好多好多年,却像一幅画面一样停泊在记忆的深处,而且随光阴的流转,愈来愈加清晰,甚至让你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就如我童年的最爱——皮影戏。

图片发自App

      皮影戏,又叫影子戏、灯影戏,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辉煌历史的民间文化艺术。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除了那些活跃民间的大鼓、丝弦,就是百看不厌的皮影戏了。除此之外,恐怕再也找不出可以有效解决农民群众文化饥渴、宣泄和排解身心压力的任何载体了。

图片发自App

      皮影的造型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壁画,诸如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剪纸等民间艺术,正宗的皮影均为优质的兽皮精心制作而成。淮北地区的皮影大多是用优质的驴皮或者牛皮做成的,堪称货真价实的民间手工艺品,正是这一极不起眼,甚至很难登上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却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图片发自App

      皮影戏起源于汉朝,它的流传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呢!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刘彻最宠爱的皇妃李夫人因病过早的去世了,汉武帝思念心切,常常精神恍惚,彻夜难眠,甚至终日不理朝政。大臣少翁深知汉武帝的心事,一日他看一孩童手拿一布娃娃,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少翁灵机一动,花了整整三天三夜的时间,用皮子雕刻成和李夫人一样大小的形象,涂上颜色,学着李夫人生前动作,在室内挂起了一块白色方形帷幕,点上灯烛,让汉武帝坐在帷幕外观看,汉武帝看后龙颜大悦,身体奇迹般地康复了,从此开拓疆土,平定四夷,并注重农耕,着力恢复生产,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个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图片发自App

      我的老家——宿州市埇桥区大店镇,曾是皮影戏的故乡,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大店有个皮影艺人顾明美,不仅搁亲为邻令人称道,而且皮影戏演得维妙维肖,风生水起。常年带着师弟徒弟跟师傅走南闯北演皮影,堪称大店当地的文艺轻骑兵,其影响力、美誉度绝不亚于今天的某些明星大腕。而我就是他的“粉丝”,一个不折不扣的“皮影迷”。

图片发自App

        皮影戏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如《岳飞传》、》杨家将》、《西游记》、《三国演义》、《西厢记》等等。皮影戏之所以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是因为皮影人物各不相同,设计巧妙。“皮影人”每个关节都能活动自如,头和身体都是侧面的,可以左右移动,这样皮影艺人在屏幕上展现的艺术形象才生动传神、活灵活现,演起来像真的一样。大队的领导为了丰富社员的文化生活,不定期的邀请皮影艺人来各庄演出皮影戏。每到此时,男女老少就像过年一样高兴,有的还招呼邻庄的亲戚朋友,老早就从家里带上板凳到皮影幕前,等待观看皮影戏。演出前,人们忘记了疲劳,唠唠家常,说说理短。年轻人窃窃私语,妇女们则怀里抱着吃奶的婴儿,最开心的就是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简直是欣喜若狂,他们一边嬉戏,一边把板凳高高低低的排列着,那热闹的场景至今难忘。精明的皮影艺人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在大车的一面拉上白纱布帘子,其余三面拉上黑布帘子,给里边的灯具加上煤油,最后把各种造型的“皮影人”依次摆开,才算万事俱备。等到观众到得差不多了,皮影艺人便敲响锣鼓,手持皮影人,脚手并用,牵着固定皮影的线,在屏幕上打斗。“皮影人”枪来剑挡,上下翻腾。皮影戏演出一般需要三至五个皮影艺人,他们配合默契,音乐与唱腔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扣人心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打白骨精》,只见孙悟空举起金箍棒,就听皮影艺人一声大喝:“看你那里逃走!”皮影艺人用脚一跺大车车底,就听“咚”地一声,孙悟空一棒下去正中白骨精头部,白骨精“腾”地一下就飞出去了……每到关键时刻,台下沸腾起来,孩子们手舞足蹈,大家掌声如雷。皮影艺人则见好就收,故意留下悬念:“欲知后事如何,请下回接着观看”。说完就散场了,人们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家,一路上大家对刚演的皮影戏评头论足,议论纷纷,还有的为下一回的剧情猜测挣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其中的许多情节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图片发自App

      在宿州三角洲公园,我有幸拜访了顾明美老人,老先生已七十三岁,大店镇大南村人,埇桥区皮影戏的“非遗”传承人。他告诉笔者:“皮影艺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肥沃的艺术土壤,深受群众欢迎。皮影的制作既繁琐又细腻,首先要选上好的驴皮或者牛皮,刮毛去皮,在木架上晾干,用温水使其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磨,以使皮质更加平展光滑,防止皮质收缩。接下来才是画人物、描图样,做成各种五彩缤纷的精致“皮影人”。用刀尖在皮影上画出轮廓,用大红大绿的颜色染在皮影上……”

图片发自App

        听着顾师傅的介绍,我仿佛走进了这位民间艺人的内心世界,不得不对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肃然起敬。这就是一个“行走江湖”半个世纪的皮影艺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这就是一个淮北农民的艺术情怀!皮影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皮影艺人必须精通雕刻、绘画、戏曲、音乐等特殊技艺,将它们融汇贯通,以一种最美的姿态展现给观众。顾明美十三岁开始跟师父倪文贵学艺,如今已历经六十个春秋。他酷爱皮影艺术,但他又是一个农民,只有农闲的时候才能给人演出。他和师父倪文贵、师弟倪铁路、徒弟张家银,四个人一场下来能收入十五元。七十年代的十五元的收入已经非常可观了!据他介绍,他们的事迹曾上过《安徽日报》,还拿过不少奖状呢!顾明美师傅对他们辉煌的过去,谈起来总是津津乐道,滔滔不绝。后来他师父去世了,他和师弟、徒弟依然坚持到各地演出,前几年的奇石文化节,他们每年都去“凑热闹”,很受商家和宾朋的欢迎。他们还经常到宿州、淮北、徐州、开封等城市的景区和公园演出,拥有无数的“铁杆粉丝”。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去年徒弟张家银因病去世了,还有史先堂,父亲史计思,是最早的皮影戏老艺人,后来师弟也出去打工了。孤掌难鸣的顾师傅真的无计可施了。他说如果哪天他要是不在了,大店的皮影戏就真的要失传了,看得出来他说这话时,心情是那样的沉重。这岂止是一个老皮影艺人对皮影戏的挚爱与敬重。它分明是在为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而大声疾呼,这岂止是一代民间艺术家对皮影戏的不舍,这分明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健康传承的一种担忧!我怕他别过于激动,马上接过他的话茬:“看你身体这样硬朗,再活个二、三十年的也没有问题”。他听我这样一说,马上高兴起来:“是的,我身体好得很呢,两个儿子在北京开文化传播公司,孙子在国外留学,他们虽然没走我的路,没能传承皮影艺术,但我非常理解他支持他”。顾师傅的儿子也是一位孝子,专门在宿州给他买了商住房,让他在颐养天年的同时可以把家乡的皮影戏继续传承下去

图片发自App

      这边没有结束,那边就把皮影人给抢走,要求去那边演。主要在山东、江苏、河南、安徽这一带演出。八十年代还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遵纪守法等结合起来。

图片发自App

      随着影视、手机、网络的相继出现,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慢慢地被人们遗忘了。但皮影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两千多年才流传至今,虽然影视、手机、网络曾经带给我们许多不一样的视觉享受,但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依然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如何把它传承和弘扬下去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图片发自App

作者简介:汪德兰,笔名:汪云海,宿州市埇桥区人。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民俗研究中心研究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埇桥分会理事,《作家前线》签约作家。 2017年8月以来,已在《拂晓报》《宿州广播电视报》《埇桥时报》《皖西日报》《宿州群众文化》《凤凰网》《作家前线》《中国当代书画家网》、《宿州发布》《分水岭》《灵璧家园网》《灵璧正学书院》等报刊媒体、微信平台发表文章五十多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难忘家乡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