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寂忆

什么是喜欢?不需要理由,不存在因果。又或者,一切喜欢都源自自恋。

21岁,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逛西湖。吉他与风,歌与灯,断桥在远处,柳枝咫尺中。我想,我一定是爱上西湖了,以至于它任何一点点的好在我的眼中都能放大成不可名状的浪漫。

“我的青春,也不是没伤痕,是明白爱是信仰的延伸”

“读进化论,我赞成达尔文,没实力的就有淘汰的可能”

短短三个月,见了一些人,看了一些爱,思考了一些事,说了无数废话,依旧是俗人。

21岁,你体验了爱与被爱,你痴迷于随心所欲的浪漫,你建筑虚幻的乌托邦,你开始谅解其他人。更重要的是,你开始真正认可你自己。还记得上上次来西湖的时候,你很喜欢一篇文章《你要爱你的寂寞》,21岁的你对当时的她说,你很好,你的身上背负了太多的矛盾了,那不是你的错。

21岁,你对爱有了新的认识。

这一次,你选择了沉默。

新时代的人好奇怪,无私的好总是成为被轻视的理由,失去才珍惜。

《失败的慈善》

想到前几天互联网的新标签“江浙沪独生女”,直觉上我是不喜欢这样的标题的,在我看来,这是有心者在消费降级情况下,赤裸裸得制造地域对立、性别对立来隐藏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作为“江浙沪独身女”,我承认自己的幸运,相比于出生穷苦,连获得教育都是奢侈的孩子,我从小就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真心爱我的父母。但是我也必须指出,这个称谓很大程度上是对我们个人努力的抹杀以及自我追求的消解。我理解,每个人都喜欢把故事叙述成对自己有利的样子。可常识告诉我们事物总归是两面的,上天给的礼物一定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爱和期待、责任是分不开的。

你看到了我们“独生女”的身份,看到了我们可以背靠富裕的家底,从小衣食无忧,平安健康长大便是父母对其最大的期待,却看不到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和期盼——我们需要养成独立的人格,要成为像“独生子”一样的家庭支柱、社会栋梁。你看到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外出打拼却依旧拥有家中的避风港,却看不到家庭是避风港也是责任,当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当你已经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如何承担这份责任?随时随地可以回的避风港是否真的是我们想到达的地方?我们又是否真的能安心靠岸?

在公众号的文章里,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十年前的《爱情公寓》中,林宛瑜拒绝和交往多年的男朋友展博结婚、放弃国内安逸的生活,选择支身飞往米兰,追逐自己的服装设计梦想。”有人评论,十年前,我们还爱情至上,替展博感觉不值。十年后,我们意识到隐形的爱情枷锁,像林宛瑜成为出逃成功的女性,选择向上的自由。而当21岁的我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别人的爱,有人把恋爱当自己治愈现实焦虑的避难所,转移目光的好去处,也有人享受一个人的自在和浪漫,有人爱得轰轰烈烈身心俱入,有人佛系养老毫无要求。这个年纪,没有人不向往爱情。然而我也清晰的认识到,爱不会是我人生的全部,自由、成长、事业,责任,人生有太多有意思的组成部分。我固然向往爱情,但在我安定下来,找到一个同频的伴侣之前,我得先找到我自己。

不急。

西湖的水始终清澈。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法,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