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郎红,吃穿不愁”,清康熙郎窑红梅瓶入藏记(二)

上期讲到,在郎廷极的督导下,高温红釉再现人间。

郎窑最早的出现的记载是刊刻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刘廷玑所著《在园杂志》一书:“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访古暗合,与真无二,此摹成宣,釉水颜色,橘皮鬃眼,款字酷肖,极难辨认。”

《在园杂志》 刘廷玑著

高温红釉在明朝宣德之后就已经失传了,再也没能烧出来,郎廷极硬是把高温红釉重新复烧出来了,后世的高温红釉才在它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烧出了更多种类的红釉,由此可见郎红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郎窑红颜色深艳,以模仿明宣德、成化官窑而得名,而仿宣德主要是仿宝石红釉,但仿中有创,没想到却烧出了大名鼎鼎的郎窑红釉,与宣德宝石红釉截然不同,实际上是创烧了另一种铜红釉。

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明宣德 宝石红釉盘(成交价517.5万)

郎窑红瓷器深受人们的珍爱是有充分理由的,除了其釉色鲜艳悦目外,烧造困难、成品率低也是主要原因。郎窑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生坯 挂釉入窑经1300℃以上高温在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郎窑红的烧制对窑室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标要求极高,烧造难度极大,成品相当不易,常常是百里挑一。当时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可见烧制郎红之不易!

郎窑红,其鲜红色泽较宣德鲜红釉更为鲜艳凝厚,清澈透亮,釉面开片具有强烈的玻璃光泽。郎窑红常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所谓“郎不流”是指釉面垂流不过足,足根与红釉处整洁,器身越往下,红色越浓艳,近足处的釉层最厚,有些瓷器呈黑红色,这是由于高温熔融状态下的釉层垂流所致,口沿处釉层变薄垂流,露白色胎骨,成“脱口”为“灯草边”。

“灯草边”(器口呈色变淡,宛如一圈灯草围于口部)


而在某一次展览中,我与一件郎窑红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若知后事如何,请接着看下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有郎红,吃穿不愁”,清康熙郎窑红梅瓶入藏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