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亲子沟通密码》第六章,引导:没有孩子可以被说服,除非他愿意。我们都习惯于给孩子指导,给孩子建议,害怕孩子犯错误,其实孩子在小的时候犯的错误都不会是大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吸收到经验教训,重要的是大人要引导,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找解决方法,自己行动,自己体会到自己行动的成果,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智慧的,是可以面对更大的困难的。家长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和孩子建立联结,然后倾听孩子,先重复式倾听说出孩子说的话,再同理倾听孩子的情绪、感受、需要,最后再提问,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困惑,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方案,自己的行动,大人就倾听和引导提问就好了,这个过程中就可以收获到孩子的成长。毕竟只有自己才能说服自己,只有自己说出的答案才会相信,只有自己想出的行动方案才会更好的执行。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往往擅长说教,而不是提问、引导和倾听。
如果你能看到孩子的行为,行为背后的想法,看到他内心的渴望与需要,这才是真正的看见孩子。
倾听,意味着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听。它时常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有可能是孩子乱发脾气、指责父母的时候,也有可能是遇到挫折、沮丧懊恼的时候,还有可能是获得成功、欣喜若狂的时候……在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候,他都需要一个对他全然接纳与敞开的倾听者。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孩子决定开口和父母沟通,那么他就是有了某种感受和观点,渴望被听见。
所有的评判、说教、建议、安慰、敷衍、责备等,都是无效沟通。
在听的过程中,家长时常会担任加工站的工作,把孩子的语言放在自己的大脑里面转一圈,变成家长的认知,再抛出来教育孩子。
正确倾听、有效倾听三部曲:重复式倾听、同理式倾听、纵贯式倾听。
在倾听中,倾诉的孩子就像在伸出手,邀请你和他跳一支美丽的双人舞,起承转合,旋转进退,律动节奏,都是由倾诉者来把握,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跟随他,陪伴他,让倾诉的孩子在尽情的舞动中,认知自己,感受自己。这种倾听,就是重复式倾听。
倾听孩子的简单公式:语气词+重复孩子话中的关键词
例如:
孩子:妈,就是你,没有按时喊我起床,我上课就迟到了。
妈妈:哎呀,就快迟到了!
孩子:唉,这次考试就差两分就可以进前10名。
妈妈:是啊,就差两分。
孩子:我觉得我现在学的这些数学没有用,以后生活中又用不上。
爸爸:嗯,你觉得没有用,也担心用不上。
当我们这样表达的时候,在向孩子发出这样的信号:你有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在认真听你说话,我尊重你的感受;最重要的是,我很在乎你。我在乎你的想法。
在生活中,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当他们烦躁不安、大吼大叫,或者言语尖刻、冷嘲热讽时,我们很容易被这样的行为激怒,但是这些让我们不满的行为和情绪,正是他们发出“急救式”倾听的信号。同理倾听,就是让他从极端情绪中缓冲过来,在平复的过程中,慢慢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同理倾听就像给无法呼吸的人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当他们得到理解,感受被体会,他们的需求被看见时,他们那份内在的期盼,就得到了理解和照亮。
同理倾听,就是带着全部的体贴和关心,去听到对方的观察、感受、想法和需要。
一旦我们关闭自己“说”的欲望,把沟通的重点放在孩子身上,把我们倾听到的关于他的观察、感受、需要反射给他,他就越来越能够听到来自自己内心的声音。只有这个让内心有触动、更清晰的声音,才能带领孩子自己找到成长的方向。
在孩子情绪平稳的时候,或者在通过同理倾听,帮助孩子抒发了感受,说出了想法之后,就可以进入第三层倾听——纵贯式倾听。
当我们带着好奇,带着欣赏,运用强有力的提问,去敞开,去倾听孩子,我们会发现他们会爆发出令人惊叹的活力和创造力。他们的创意和灵性,等着我们用提问的杠杆,用倾听的支点,将它们撬起。
请关闭任何建议,无论它是否是你多年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因为我们会在无意中夺走孩子的一个反思自我、面对未来的机遇,我们会在长篇大论的说教中,扼杀了孩子的主动性。孩子是我们的,但是生活,始终是需要他自己去面对的。
我们只管去听,听他灵动的思考从冬眠中缓缓苏醒,听他把梦想化为现实行动,听他在对答中获得独立思考、主动反应、运筹帷幄的能力。他所有的点子都带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期望,我们不用给予建议,不用给答案,答案只有自己给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问和听。
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永远放在沟通的第一位,其次才是关注解决问题。有时直接倾听有点难,可以加点好奇心,以有爱、风趣的表达来开启我们的倾听,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例如:孩子说“同桌真讨厌,借只笔都不给”的时候。
第一步:加点儿好奇心
真的呀,不过也难怪,我像你那么大的时候,也烦男生,还画分界线,你们现在还画吗?
第二步:倾听的三个层次
所以,你希望你们能够和平相处?
这样的问题,已经将孩子的负面情绪扭转成为正向的思考。在这个的倾听中,孩子的负面情绪慢慢消散。当他感到兴致盎然、放松自在的时候,他的思考力就开始慢慢走向巅峰,他的小脑袋变得越来越灵光,新奇的点子将接踵而至……
听,就是放空我们自己;同时,听,也是把成长的空间留给孩子。
我们不用事事都要说服孩子,我们只需要去问去听,引导他在一次次试错中发现藏在自己内心的真理。只有思考的天窗打开,才会给孩子带来豁然明亮的欣喜,只有这样的发现,才会让孩子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
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渐渐成长,他们就不再愿意听我们指点,因为我们的说服,就意味着他们的失败,我们的道理越充足,就显得他们越愚钝。
这个世界,没有谁能够说服谁,除非他愿意;也没有谁能够管得了谁,除非管他的人是他自己。
只有通过问题的启发,引导孩子说出来他自己内心的答案,他才可能遵照自己的意愿而改变。我们说得越少,孩子就会说更多,我们听得越认真,孩子就会想得更加开阔。
倾听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在倾听过程中,有无数个建议和批判从脑子里蹦出,冲击着我们的唇舌,这个时候,将注意力放在倾诉者身上。
学会提问
你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聚焦成果
你们如何过上这样的生活?聚焦方案
这需要哪些条件?聚焦资源
你们可以怎么做?聚焦行动
面对未来,运用成果导向。当孩子带着明确目的去做事情,特别是这个目的像一幅美妙的画面,就在眼前,且可以梦想成真的时候,便无形中给了他努力的意义和能量。成果越清晰、越美好,越聚焦,越激励。
我们的左脑负责逻辑、推理,右脑负责空间和想象。所以,我们需要加入视觉式问题,让左右脑同时工作,让孩子在右脑的引导下幻想美好的未来,在左脑的引导下去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
用语言带领孩子去聚集成果,使用三连问法,让孩子一次次自己去清晰目标,强化图景,寻找意义:
给低龄孩子提问题:
宝贝,你想要什么?
你想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哇,你这样做有什么用呢?
你怎么这么希望得到它呢?
它可以帮助你实现哪些愿望呢?
实现了愿望,老师会发现你有哪些不一样了吗?
给青春期孩子提问题:
你的目标是什么?
它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它可以带给你怎样的好处呢?
是什么原因,值得你去做呢?
如果实现了你的目标,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如果你做到了,你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的问题就像魔法师手中无形的线,拉动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专注于目标和成果,而不是困难和过去。
在和孩子探讨目标的时候,注意:目标的数量——只有一个,目标的大小——小步前进,目标的方向——只能是正向
聚集方案的问题清单
给低年龄孩子提问题: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如果你有魔法,你会变出什么?
如果遇到困难了,我们可以想哪些方法来克服呢?
对,这个办法很好,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
向青春期孩子提问题:
如何让这件事能够做成?用哪些方式确保它前进?
你的计划可以如何展开?同时不会对你造成太大压力?
如果这件事在推进上出现了问题,你觉得原因可能在哪些上面?
你觉得你的优势在哪里?你如何把握它?
你如何把你的设想纳入你的计划?
如果孩子说不知道,回应的方法:
肯定“不知道”:嗯,这也是一个答案,我特别好奇的是,你心里还有没有藏着其他答案?
有限的选择:如果孩子依旧说不知道,可以提供至少两个可行的方案,让孩子来选择。
头脑风暴:如果孩子有可能想出办法时,我们就不要给予答案。
头脑风暴的原则是贡献答案,不评判,尽量多,所有的点子都是好点子。只要我们不拒绝所有的答案,精彩点子就会一个个出现。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但是作为家长,请记住,收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转身练习提问的能力,只有孩子自己找到的答案,才是属于他的答案,只有孩子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才是属于他的能力。
要让孩子意识到,他并非孤军作战,只要他拓宽思路,就会发现他还有很多资源和后援。从下面五个方面来引导孩子:
地点:你觉得,在哪里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时间:什么时候呢?
人物:谁是最能够给你提供帮助的人?
工具:有什么工具能够帮到你?
其他:还有什么资源?它如何能够让你的目标达成?
怎样的问题才会带给孩子最大的快乐和最深的满足感呢?有一点难度,好像踮脚,又触手可及。
当孩子的天赋在回答问题时得到发挥,当他在寻找答案中创造了新的思路,孩子就会这样去看待自己“哇!原来我是这么有智慧的一个人呢!我居然可以搞定这件事情,看来,我也可以挑战更大的难题!”
在邀请孩子行动的时候,我们要用问题,引导他们说出来:他希望自己和对方做些什么?
在问题中要注意:即清晰,又具体;小行动,大仪式;
当你鼓励孩子启动行动时,可以和孩子击个掌,也可以来个启航大餐,还可以让孩子给行动起个名字,寄托着孩子对行动的期待。
聚集行动的六个问题清单
when:什么时候开始?需要做多长时间?间隔多久?
who:由谁来做?由谁来协助执行?由谁来评估?
where:从哪里开始?在哪里做?
how:如何才算完成?完成了如何激励?
how:给这个行动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我们每个人的代号是什么?
first step:第一步怎么做?何时做?从哪里开始?
在这六个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不但能够对如何展开行动有了清晰明确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了一种掌控感和责任感,有了动力和勇气。他们可以沿着这个阶梯,将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落地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