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给儿子读《法布尔昆虫记》,里边有个关于松树行列毛虫的小实验,深深的吸引了我,给我非常多的启发,忍不住分享出来。
法布尔老师家里附近有几棵松树,其中一棵松树上有很多叫做松树行列的毛虫,他们是典型的群居昆虫,所以基本都是集体行动。
平时他们会集体织网来建造自己的房子,然后共同生活在一起。
到了出去觅食的时候,也喜欢排队,一只紧跟着一只爬行着出发,每次碰巧排在前边的那只就随机成了队长,会负责探路,肩负一定的责任,后边的则省心了,跟着走就可以了。
他们每次出门的时候,一路上每一只都会不停地吐丝,这样也是做记号,待他们回来的时候就可以循着丝线返回,不会迷路。虽然有时候只有一米远的距离,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次不简单的外出旅行了。
法布尔老师为了研究它们的习性,做了很多种实验,其中一个最有趣。
他想如果把它们吐出的丝连成一个圆形,他们会不会就一直在圆形轨道上不停地走呢?
为此他特地在院子里放置了几个种有椰子树,直径1.5米的巨型花盆,希望可以吸引毛虫爬上去。
没过多久,一支毛毛虫队伍就排着队爬到了花盆的边缘,然后法布尔老师把花盆周围和下边接触的地方的丝线都清除干净,看队伍差不多够爬满花盆边缘的时候,就阻止其他的毛毛虫继续前进。
这样,已经爬上去的这支“探险”小分队,在接下来的7天里,经历了一次“九死一生”的考验。
正如老师所料,他们真的就在这个花盆边缘不停首尾相接地努力爬行着,一边爬行一边吐丝,而且心无旁骛,这支队伍也没有队长,每个人都是队员。
就这样,他们在花盆边缘一直转圈,直到夜深爬累了才停下来休息,第一天不吃不喝整整爬了10个小时!
第二天睡醒了继续爬,哪怕晚上经历了霜降和薄冰,他们会偶尔地分成一队或者两队堆叠起来互相取暖,但是天一亮第二天依然继续排队转圈圈,完全不思考自己在去向哪里。
中间有几次,几只毛毛虫被挤到花盆靠内侧边缘,这几只毛毛虫曾经充当了一次队长,带着大家往花盆内侧爬上椰子树,但是他们不吃椰子树叶,于是又只能爬下来,回到花盆边缘上继续转圈。
就这样经历了3天,还是没有突破。
第四天,虫子们又饿又累,应该是真的很疲惫了,有时候队伍会有点混乱,时不时有毛虫短暂停下来,法布尔老师本来期待他们打散队伍之后会有机会发现新的路线走出怪圈,但是混乱后又重新恢复秩序,继续依旧转圈。
第五天,有5个脱队的冒险家爬下了大花盆的盆沿,往下爬了一段路程,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又朝斜上方折回,重新回到队伍中。
法布尔老师真的是替他们着急。我和儿子两个人也为他们捏把汗,这么下去,不是要活活饿死和累死了吗?
如果想要结束这个无休止的转圈圈游戏,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外界特别大的气温刺激,会让它们因为身体蜷缩而脱离了原来的丝网轨道;另外一个,就是有一只毛虫累倒,坚决不走,也可能会把队伍打散,出现新的队长,引领大家找到新的路线。
就这样又隔了2天,也就是试验的第8天,有一只敢于冒险的毛毛虫成功地沿着大花盆外侧一路爬下,回到久违的地面,当天晚上,全体毛毛虫都靠着那只毛毛虫的带领顺利回到自己温暖的家。
整整7天,一共168个小时,毛虫就这样在花盆上执着地行走了7天,扣除休息和取暖的时间,就算行进时数只有一半,它们也走了84个小时。
如果以每分钟9厘米的距离来计算,它们行军的总距离在453米,大花盆的周长是1.35米,所以毛毛虫在大花盆上总共绕行了335圈。
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真的太感慨了。昆虫想要改变真的太难了,你会觉得它们愚笨的程度很令人吃惊。
这是因为毛毛虫不会从经验中学习,也没有反省、改正缺失的能力,所以它们才会这样执着地绕上7天,不吃不喝,也不会放弃。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人类。我们与昆虫相比,不仅可以使用符号语言,还具有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但是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也会犯和毛虫类似的问题,那就是只知道按照习惯和经验低头前行,从不去做反思和思考,一个坑不停地摔1次、2次、更多次……
为了逃避深度思考,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去行动和摔跟头。
“我已经习惯了。”
“我就这样,改不了了”。
似乎一句这样的话,就可以给自己一个很好的理由继续重复无效的动作。
毛毛虫是因为维持自己种群的繁衍和发展,所以必须按照那样的方式存活下去,但是人如果也像毛毛虫守住一个固有信念不懂变通,那就真的太可怕了 。
所以,抛弃固定型思维,学习成长型思维,可以让我们不断给自己的认知增加边界,不会恐惧变化带给我们的不确定性。
而触发改变,一样有两个方式:
第一,重大事件的影响;第二,停下来反思。
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们一定借鉴毛虫的案例,不能如他们一样成为一个脱离不了轨道的思维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