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能带给你什么

        小学时候看的第一本名著是高尔基的《童年》,自知只是个小学生,以为《童年》比较能看懂……啃砖头似的啃完最后一页……终于在某个长大的瞬间幡然醒悟,《童年》真不适合童年看。上初中后乖乖地开始看《鲁滨逊漂流记》。越长大看书越少,但一看就只看名著,只看经典。渐渐发现自己读书面太窄,但我总是想,那么多经典我还没看完呢,凭啥让其他书插队进来?但经典并非只是文学小说,看书的面儿窄这是确实存在的大问题。但近日偶然读到回顾鲁迅创作史的文章,写道,为什么鲁迅要选择用白话小说作为宣扬思想的旗帜呢,因为白话小说才为平凡大众所接受呀!一篇《药》问世,敲击了多少麻木不仁的脑袋?而我作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觉得经典小说还远未读完呢,我要继续寻找它们来不时敲敲自己的脑袋。

        高尔基、笛福、司汤达、夏洛蒂·勃朗特,这些出现在我少年时的懵懂阅读时光中的显赫的名字总是被我懵懂的目光略过,真是稀里糊涂地应了钱钟书的那句话,作者是鸡,作品是蛋,你吃蛋就行了,非要找到下蛋的鸡干啥——原话肯定不是这样,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那时应该是囫囵吞蛋吧,蛋的滋味都品不出来,哪还管得了鸡呢!但这个囫囵吞蛋的感觉我应该是乐此不疲的。

        高中时候,我第一位文学偶像产生了。余秋雨说过,一位读者,读了一些书,心目中有位文学偶像是理所应当的,这是好事。于是,我就心安理得地把他当成文学偶像了。我在作文里化用《文化苦旅》的素材,甚至还堂而皇之地把他本人写进作文里,往往能得高分,简直不亦乐乎。所以,有一位文学偶像,他能给你带来什么呢?别的不说,至少他能让你的作文得个高分哈!

        我是在地铁上码的这些字,本来想简单写两句话就发个朋友圈的,没想到突然“文思如喷(niao)泉(beng)”。越长大看书越少,越长大越懒,懒得思考。当我意识到每次我写点什么东西都要搬出小时候来回忆一通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又一次证明了我的成长就是一个走向苍白的过程,我想极力否认,但害怕这是事实。

        好歹吧,在无数个重复路线的清晨和夜晚,偶有一个不平凡的事件打破路途上的索然无味。当我意识到目睹地铁里的一次打架事件都将成为我与好友兴致盎然地分享的故事的时候,我知道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你知道现今人们都很无聊的,比如抖音里人们不惜把自己身体和身体制造的语言当成笑料以博得点击率,大家也都买账,越是低级越是出丑,笑得越开心。工作日里我的头脑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麻痹状态,我想我不应该把地铁里的打架事件当成一天唯一和别人分享的故事,这样的话,我虽不是低级笑料的创作者,但是一个无聊的传播者。

        我想分享一点高级的故事,这个愿望,我多希望它不是在地铁路线里昙花一现。

        后来我有了第二个文学偶像,马尔克斯。一个厉害的人征服别人,不用花太大力气的,弹指一挥间就把你征服得灰飞烟灭了。马尔克斯征服世人,一部《百年孤独》就够了。当然,他写《百年孤独》不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征服背后都是呕心沥血的孤独吧。但他征服我,也许只是我读到其中一个段落的某一瞬间。比如我今天回味的这句话:“你那么憎恨那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这写的是书中那位将军陷入战争泥潭无法自拔的深深的孤独。我喜欢电影《雪国列车》,是因为我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这句话的最佳印证。我是越来越害怕长大的我变成小时候讨厌的我了,比如,我竟然会为这篇小文起这么一个标题——一本书能带给你什么?带你妹啊,这不是以前我最讨厌的么?

        我曾想,什么时候我能见到我的文学偶像,像那些青春文学畅销书的作者的小迷妹们一样,找他签个名握个手?马尔克斯是不可能了,余秋雨还有可能。可我从没想过要找这个让我中学作文拿高分的老人签个名啊握个手啊什么的。最近他还活动在新媒体上,看到他的消息,还是会多看一眼。很少买纸书了,但最近仍买了他的《雨夜短文》。这位老人家,很早以前就说自己一直没用电脑写作,一直用纸笔。我知道他在坚守着什么,但也可能他就没学会用word打字,也懒得学。我们很多人呢,学这学那,努力跟上时代,到底学到了什么,好像有什么东西反而丢失了?

        还是钱钟书说得对,吃蛋就行了,别惦记着鸡。因为你一旦接触到一些鸡,有一些美好的想象就会被打破。我前一阵子看了贾平凹的《废都》,啧啧惊叹,原来作家也不见得都是什么好鸟啊,都说虚伪的人说一套做一套,看来有些作家是写一套做一套。高尚的人格都写进书里,用文字粉饰包装成美好的幻想和诉求,丑陋的灵魂却依旧暴露在不堪的现实中逃出身体,逍遥法外!

        一本书能带给你什么,想来想去,想到这么一个答案,余秋雨和马尔克斯带给我的,有一样共同的东西,叫孤独。我无法解释这件事情,我也不好意思跟看这篇文章的人说,我在与你分享孤独。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书能带给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