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课文:全文很明显的分为6部分。那么大家要思考:每个部分写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探究这6个部分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从而读出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读第一部分:观察这个小标题的特点:有两个引号,内容分别是任人宰割和站起来了,根据小标题来划分写这部分哪里写“任人宰割”,从哪里开始写“站起来了”, 围绕着“任人宰割”和“站起来了”写了那些内容?(学生进行圈画)
我们先把话分的依据圈出来,分别是两个时间名词:一百年前和今天。
在任人宰割这部分大家读到这样的反复出现的词语:抢占和租界。租界还打上了引号
租界——并不是合理合法,本质是掠夺。一个国家的领土被抢占,一个国家的主权被践踏
所以为作者说那个时代是中国民族——————————。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恐怕是中华民族……
那是中华民族……的时代
那个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今天的中华民族站了起来,这代表了一种屹立的姿态。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步入了世界强国之林。但作者并没有具体描述当下时代的特征,而是转到强调“千千万万的……胜利”
借助小标题我们完成内容概括后,还需要进一步理解两个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请大家再跟着老师来读小标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作者在小标题中使用两个介词:从和到,联系小标题的结构,我们可以读出时代之间的鲜明对比关系,突显这个转变的巨大,今天的中国人民在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站起来了,完全改变了百年前任人宰割的历史面貌。
那么作者再交代了中华民族巨变后又写了什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部分的最后一句话:“对这一……邓稼先。”在这句话中,作者用“巨大贡献”高度评价邓稼先,那么这个内容与前文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写邓稼先为什么从民族由弱到强的历史开始写起呢?请大家思考下这个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前半句: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这半句话就在转变和贡献之间直接建立了关系,作者从百年来的历史起笔,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推出邓稼先,把这位科学家放在改变我们民族历史的这个高度来记叙,让读者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邓稼先是一个刻在中国历史上善良的名字,而后半句:“长期以来鲜为人知”与“巨大贡献”形成了反差,也交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接下来我们还要用这样的阅读路径来阅读第二部分:我们首先要来关注小标题的元勋这个词语。
元:最初的意识是头,引申出最重要,首要。元勋通常指在开创性事业中立下大功的人。
接下来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这一部分交代了邓稼先的哪些经历,写了邓稼先哪三项功绩?作者和其他人对邓稼先有哪些评价?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借助这些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大家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在书中做些圈画。
好,读完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
第一个问题经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简述邓稼先的生平,主要包括求学,带领学者和技术人员制造和研究核武器,成功之后依然没有停步,甚至在病榻上坚持工作。
在这部分的结尾是这样的评价邓稼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评价的角度一样吗?
在后一段中,无论是作者还是张爱萍对邓稼先在核武器的地位上做出了高度评价,奠基人、开拓者和元勋都强调了他领军人物的地位,而前一段更侧重精神层面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他奉献精神的高度赞扬,在梳理了以上内容要点后,我们再来探究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前半部分叙述经历和功绩,后半部分对他进行高度评价。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怎样的联系呢?
我们就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评价为例,这个评价准确吗?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从他1950年获得学位后立即回国,直到1986年去世,这30年中他始终为核武器事业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的做贡献。在取得巨大成功后,他也没有停下脚步,甚至在去世前几个月还在心系核武器发展,与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真的是直到死才停止。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前面的叙事是后面高度评价的基础,而后面高度评价是前面的叙事的提炼和升华。
请大家根据大家的提示,在第一部分找一找:文中有没有揭示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关系的词语呢?用笔画出来。
大家关注到了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转变承接了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的内容,而巨大贡献具体指的是什么贡献呢?而第二部分用大量的事实来阐释了他的巨大贡献,所以我们可以说:第一部分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为背景引出了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同时也总领了下文关于这个人物的写作内容。而第二部分是顺承第一部分的高度评价,对人物的功绩进行具体的介绍。同样地,在我们接下去的学习中,我们要思考后面的内容与前两部分内容的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部分内容比较多,请大家先快速地给每一段标上序号,从1开始。这部分一共有11个自然段。
我们还是围绕小标题思考这3个问题:首先,标题中有两个人名,作者分别写了与他们有关的哪些事情;其次,与字表明作者有意将两人放在一起对比,那么作者就这两位科学家的什么方面进行了对比?第三,作者在这种对比中表达了什么?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文中进行圈画。
同学们,要将两个人进行放在一起对比,是不是这两个之间要有可比性,所以作者一上来交代了自己和这两人的关系,一个是相交了50年的挚友,一个是共事了17年的同事,作者对这两个人都十分熟悉,而且又都是各自国家的核武器的领军人物,将两人并举,表明作者对邓稼先在国家核武器研究领域的高度认可。接下来作者分别记叙了两人的性格和为人,作者写奥本海默常常打断演讲者的报告表现出锋芒毕露的特点,而邓稼先则显得朴实忠厚。使人信赖,由此保证了核武器研究的顺利进行,对两人性格和为人的鲜明对比,更凸显出邓稼先朴实的为人气质。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了这样的一些结论: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作者毫不掩饰的用了最字对邓稼先的精神气质进行了高度肯定。
第一个最是最不要引人注目
第二个最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第三个最是最高奉献精神
请大家在课文里把这三个最字圈出来。
不要引人注目是表现
朴实是支持这个表现的性格气质
而背后的根源则是奉献精神
这奉献精神的源头则是中华几千年的的传统文化。
前三个句子由表及里,向我们揭示了邓稼先的性格的源头。把人物形象和我们的民族文化联系到了一起。第4个句子则进一步得出结论:邓稼先的这种气质和性格对于中国共产东领导下的原子弹工程是最适合的选择。
分析完这部分与第2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老师再给大家一个提示:可以在第3部分中找到直接点明两部分关系的句子。大家试试看。
同学们都找到了吗?
我们把找到的这句话来读一读: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在第2部分介绍了两弹元勋的伟大功绩后,作者在这部分把关注的焦点引入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探寻他为什么能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如此卓越的贡献。原因这个词语就直接指出这两个部分的因果关系。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学习每一个部分时,我们逗围绕小标题来树梨文章内容,并分析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