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就梦想成真?

每日一粥 (8/365)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成功学名言:


“想得到一样东西的最好办法,就是想象你已经得到它了”。


很多人会将它奉若至理名言,将之称为“吸引力法则”,顾名思义,想什么就吸引什么。


这不禁让我想到多年前讲述类似内容的一本畅销书:


澳大利亚作家朗达·拜恩,所著的《秘密》


这本书当年十分火热,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内,卖了近四百万本。


后面还拍了一部2小时同内容的影片,找了很多量子学物理学家、哲学家、作家等人出镜做背书,亲身讲述该方法有多么灵验。


于是,电影DVD卖了两百万张,可谓心灵鸡汤界一大成功营销案例。


作者后来还出了书的续集和续续集,但风评就没有前作那么火热啦。


那么这个“吸引力法则”是咋操作的?分三步:



第一,索取


这就好像你有七龙珠召唤神龙一样,直接写三个愿望。愿望不能太多,要聚焦。



第二,想象


想象自己已经实现这三个愿望,比如你想要复式洋房,那就想象拥有它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场景,有什么感受,你跟谁在一起,最好把细节写出来。然后对此表示“感恩”



第三,接收


等某天快递小哥找你签收愿望,完了。


哦……那为啥管用呢?


作者说,因为你的脑电波会发出一种频率(frequency),吸引相同频率的东西……总之这是量子物理学有证明的,你不要纠结。(作者并没有提供什么科学实据)


我刚入手这本书的时候,对这个方法深信不疑的,并诚心诚意发愿了1年,然鹅…没有明显效果。


所以,到底是我自己的发愿姿势不对?还是这个方法本身还少了点什么呢?


后来我查资料发现,其实已经有前人对这个吸引力法则做过实验。


比如,心理学作者彼得·霍林斯就做了多个科学实验,结果都是比较一致,篇幅问题,我举其中一个实验:


1999年美国加州大学的期中考试,实验人员把学生分成3个观察组。


第一组想象自己已经获得好成绩;


第二组想象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么样进行考试;


第三组没有想象任务,该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



你猜一猜,最终结果是?



第一组的成绩最差,因为他们都在梦想自己取得了好成绩,自信过剩,都不怎么准备考试。


第二组的成绩最好,他们专注的是“准备考试”这件事情,起到了提醒的作用,他们真的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准备考试,结果自然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第三组的成绩排在第二组和第一组之间,同学们的表现水平与往常考试基本一样。


整个实验可以总结为: 如果你想象的是做事的“结果”,你会自我暗示已经得到了这个结果,以至于不想去做事了。


真正有效果的是想象做事的“过程”。



比如我自己备课的时候,我会想象每一页ppt讲解时候现场会发生什么事情,台下观众会有什么问题,后来发现现场还真有人问类似问题。


2019年贺岁档电影《飞驰人生》里有一个情节是沈腾扮演的男主角在被禁赛车的5年里,为了保持赛车手的竞技状态,每天在家眯着眼睛想象自己在开车打方向盘,脑里做了很多次实战模拟,也是类似的“想象过程”。


竞技体育已经有研究表明:在头脑里想象一个训练的过程和动作细节,就好像真的参加了训练一样能起到作用。


当然,我并不是说《秘密》里的吸引力法则是一无是处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论。


吸引力法则的步骤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草拟目标和确定目标,要知道很多年轻人现在都不会甚至都不敢想自己的人生目标。


另外,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和自证预言也强调了信念对一个人的行为改变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吸引力法则只是缺乏了实现目标的路径。至于路径的建设,我们下次有机会再谈。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内容: A goal without a plan is just a wish.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一想就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