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集注》講解-99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

在《中庸》朱子注釋每一章下邊都有一個簡單的總結,下面我們簡單通一下這個總結:“右第一章”,右就是上,左右,右為上,左為下,右第一章就是上邊的這是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子思陳述所傳,老師所傳給他的,誰傳給他的?曾子傳給他的。根據老師所傳的,一個是曾子,一個是他父親,這樣來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不可易是不能改變,不可改變,天意、天命你怎麼改變?說到這裏就是說的第一章前面兩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就到這裏,明的道的本源出於天。因為天命之謂性,循性然後才是道,循著天命的性才是道,這個你改變不了。今天下雨了,你不想叫它下,你能改變這個天意嗎?所以我們現在的人工降雨,要從傳統文化的體會來講是很糟糕的,你看它對現實的生態,這個地方乾旱很厲害,上邊過來一片雲,用炮擊中那個雲,讓雨下了,這個變亂天地陰陽之氣。科學它不講這些,看著這一時的自然災害解決了,但可能引起更多大範圍的更嚴重的自然災害。一點小事不可不謹的,本來道之本源出於天,不能改變,他們是改變這個道。

“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這是說的第一二句。“次言存養省察之要”,是說的“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說的這兩句,這就是存養、省察。怎麼省察?戒慎恐懼,不敢隨意忘形,唯恐自己違背了道,違背道結果是不好的。大家知道,不該發的脾氣發了,這就違背道,時刻提醒自己有細微處是不是沒有察覺到,這就是省察。存養就是後邊說的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君子慎獨,這就是存養。為什麼它是存養呢?我們保持住我們的善念,不讓它失,外來不善的念不讓它進,不讓它進就是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在心中不要閃爍不善的念頭,閃爍不善念頭的時候,就是外面的氣侵入我們的心。不讓它侵,把本來的善保存住,這就是存養。惡、不善之念已侵入我們的心,原來的、本來的善就保存不住,就像外邊的五行之氣,就是邪氣入到我們身體,我們身體會得病一樣,這就是存養和省察。

“終言聖神功化之極。”這是從“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先講中和,中為天下之大本,和為天下之達道,然後再引向“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為什麼聖人要給我們修道,這是我們修的目的、學的目的。但是要能達到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要達到聖人的水準。達不到聖人的水準,我們就循聖人修的道去做,這就是“聖神功化之極”。

“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聖人有神功,有人不可測的能力,這就是聖神,實際上沒有指兩個人,說的一個事。功化,聖人建功立業,就是他自己達到極為的中和,然後讓天地位,萬物育。古代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就是這個樣,他的德性很高,然後為天下修道,修出道來整個人心和平,萬物隨生,自然災害少。那有的說:禹那個時候水患氾濫,那不是自然災害少。那是以前的,那是堯舜之前就存在的問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章句集注》講解-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