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究竟厉害在哪里(一渡赤水)

一、得意之作


1960年5月27日,英国陆军元帅、也是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蒙哥马利,终于见到了他首次中国之行中最想见到的人——毛主席


注:蒙哥马利,英吉利人士,光绪十三年(1887年11月17日)生于伦敦,二战时以挫败德军骁将“沙漠之狐”隆美尔、指挥盟军进行诺曼底登陆而威名远振,官拜英吉利陆军元帅,受封子爵。


为了这次访华之旅,蒙哥马利做了大量的功课,找了能在西方找到的几乎所有资料,来研究这位比自己小7的、充满传奇的毛主席。


在寒暄过程中,蒙哥马利无不敬仰地说道,毛主席亲自指挥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出神入化,“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


毛主席却淡定地说道:“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大家自动脑补弗兰话说出这句名言)


四渡赤水,咱们也是耳熟能详。但究竟这是怎样一个战役,让屡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毛主席,称为“得意之作”?



二、行军路线


时间回到1935年1月15日-17日。这三天,可以说是决定我党命运走向的三天。


在这三天时间里,中央于贵州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为核心的实际领导地位。


这个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大家都知道,红军长征在历史客观原因中有很大的“被迫”因素,即因为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我党在“中央苏区”的根据地几乎全线落入敌手,不得不进行长征。


加之后来一系列的经历,此时大家终于都认识到,王明是错误的,只有跟着毛主席走才是正确的,所以思想“路线”问题在遵义会议中得到了解决


但是接下来有个问题横在中央红军面前:


思想“路线”解决了,行动“路线”怎么办?

 

看下当时我军和敌军的大致分布情况


当时敌军中,除了围追堵截甚紧的川军和由薛岳带领的“国民党中央军”,还有在路上的滇军、严阵以待的湘军和看热闹的桂军。我中央红军可以说是在一个“重重包围”之地了。


注:

当时国内仍然是地方军阀派系林立,蒋介石的部队是“国民党中央军”,是蒋的嫡系

川军是四川地方军阀部队,首领是“四川王”刘湘和其堂叔刘文辉;

滇军是云南地方军阀部队,首领是“云南王”龙云

黔军是贵州军阀部队,首领是王家烈

桂军是广西军阀部队,首领是有国民党“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

湘军是湖南军阀部队,首领是何健,1930年杀害毛主席结发妻子杨开慧的,即此人,后来给日本人发过绝密电报,差点做汪伪叛徒。


当时我中央红军总兵力是3多一点,而敌军总兵力是40


《孙子兵法》云:十而围之。就是说两军交战的兵力对比在10倍左右,10倍兵的那一方就可以把另一方围起来虐了!


自诩熟读兵法又爱亲自指挥的蒋介石,这次信心满满,妄想要以40万大军将我军围困于遵义。还放出狠话:“此次不能围剿红军,有何面目存于世”。



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尽管贵州重镇遵义已被我中央红军掌握,但是我党在遵义发展根据地的条件不成熟,加之敌兵大有合围之势,所以只能选择与远在川北的红四方面军或湘西的红二、六方面军回合,再择机发展根据地。


又因为当时红四方面军无论是根据地还是军事力量都更为成熟,于是毛主席决定,中央红军经川军防守较为薄弱的宜宾金沙江(即长江上游段),再往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的一致同意这一战略部署。


理想中的大致行军路线



三、灵活作战


要想去宜宾,必然要向西北渡过赤水河,于是毛主席率领分驻遵义、桐梓和松坎的中央军三路汇合,到了一个叫土城镇的地方准备渡河。


实际攻坚及行军路线


此时川军郭勋祺部紧随不舍。在行军过程中,毛主席等发现土城这个地方的地理条件适合打伏击战,可以为我军过赤水河及金沙江争取宝贵时间,也可以打击敌人嚣张气焰。


加之此时截获重要情报,说郭勋祺只有两个的兵力,咱们利用优势地形及先发制人,应该可以一举吃掉尾随敌军。于是我军果断开始土城之战


可谁知!这份情报有误!郭部不是两个,而是两个,近万人!后续还有装备精良的川军源源不断地向土城进发。


原来郭勋祺的上司潘文华企图全力阻止中央红军过金沙江而进入四川境内,竟然带了8个装备精良的+1个大队向土城赶来,就是要让我军知道他们不好打,从而让我中央红军放弃进川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念头!


此战我军以情报和装备劣势没有完成歼灭敌军的战略目的,而此时双方作战焦灼,到底该怎么办?


在毛主席紧急命令下,陈赓干部团和林彪的红一军团回援及时,朱老总又亲临前线发起总攻,掌控了战场的主动。但是,敌军仍然人多势众!大有重新汇集之势。


此时又有两难境地:


撤出战斗,但这是毛主席获核心领导地位的亲自指挥的第一战,大家都盼望着许久不见的大胜利。撤,则不算胜,是否会影响士气?


继续战斗,但敌军装备比我军要强的多,而且后面还有源源不断的敌军正在涌来。


一般人此时肯定是热锅上的蚂蚁,就算是袁绍那种三国时期“四世三公”见过无数名场面的大佬,也只是在官渡如此重要的战略节点,好谋无断——犹豫不决。


但毛主席就是毛主席。在这十万火急的时刻,毛主席召集中央zz局的几位领导人开会,果断决定撤出战斗,马上西渡赤水河,计划拿下赤水河西面的叙永城古蔺城,然后根据敌兵情况,敌兵弱则直接北上渡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敌兵强则将此两城作为根据地。


可谁知,在渡过赤水河后,两城守军也是装备精良,依据工事占尽了优势。再加之敌军援兵源源不断地向这两个城涌来。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毛主席又果断决定,撤出战斗,果断放弃北上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计划,先到川军和滇军都比较薄弱的云南东北部的威信县扎西镇这个地方休整,再图大计。  


实际大致行军路线


此举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军事智慧之一:“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绝不恋战,绝不死要面子活受罪,曾不吝情去留。



四、舍得之间


此次果断一渡赤水并到达扎西的过程中,还有一件看似是小、但其实非常重要的事,就是:


扔“坛坛罐罐”——即大重量的物资。


比如4门德制山炮(需要十几个人拖着走)和X光机(没错,我军那时候就有X光机了,是许多同志费劲千辛万苦甚至生命,从汕头到苏区、再一直长征带到扎西的。重达七八百斤,每次都要十几个壮小伙一起抬才可以)等、


这些物资在长征路上的确很重要,但是,有这些重家伙我军无法做到快速行军。


《孙子兵法》云:兵贵神速!尤其是敌人在装备上远优于我时,如果还做不到行军速度的“轻盈灵动”,后果不堪设想!


遥想战国时期的赵国,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以来奠定“强国”地位,是战国中后期唯一能与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进行大战的“大国”。其胡服骑射的特点之一就是骑兵的“轻盈灵动”,没有太多重甲,在草原上来去如风,以对抗来去如风的匈奴。后来的赵国名将李牧就用将来去如风的骑兵排为军阵,大破匈奴军,杀十余万骑,破东胡,降林胡,使得单于逃跑。熟读历史和兵法的毛主席太明白军队轻盈灵动的重要性了。


毛主席后来回忆:“土城这一仗,由于及时渡过了赤水,摆脱了尾敌,改变了被动局面。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笨重物资),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游击战了。这又为后来三次渡赤水打胜仗,创造了有利条件。”


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在形势的变化下,毛主席采取灵活战术,果断调整战略方向,使我军的损失降到最低,也为后面的三渡赤水打下了良好基础。

灵活,果断,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些都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生动体现。


这就是四渡赤水中的一渡赤水


后面的二三四渡赤水又有怎样的精彩,以至于是毛主席的“得意之笔”呢?


敬请期待下集!

为了大家第一时间能看到推文,欢迎大家星标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渡赤水究竟厉害在哪里(一渡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