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目的‘’之相互转化(李克富视角训练营52/90)

李克富||养鸟:精神空虚还是充实?

“目的手段化”:

家乡景色,实在喜欢


接触心理学源于自学考试学的书《精神障碍学?》,具体内容早已忘记。只记得惊奇于里面的强迫行为,把自己偶尔的数路边树木、窗户、楼层等等行为硬往“强迫症”上靠。惊奇于原来好多人都有,我一点儿也不孤单,是正常人偶尔行为。后来有机会进一步学习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好奇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想法差别如此之大,为什么甲之蜜糖反而是乙之砒霜;为什么有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好奇心胸开阔者与心胸狭隘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现在知道了这是对人性的好奇和探究。再后来,单位里、家庭中,那怕走路逛街,开始以“心理视角”观察分析一些所谓好的坏的行为,思索行为背后的原因,渐渐的,开始了有心理学头脑。尤其无意中帮助了一对濒临离婚的年轻夫妻后,开始有了助人想法。由兴趣(内目的)转变为助人(外目的),这时的心理学学习成了“手段”,助人是目的,实现了‘’手段目的化”。这意味着生物性之社会化。

家乡


“手段目的化”:

观察我们舞台、电视上的孩子,无论现场被采访还是演节目,总有脱不掉的“表演”痕迹,包括演员。看节目时总让人提心吊胆,替台上人捏把汗,总担心“出戏”造成演员难堪,令观众于心不忍。而外国孩子、演员就本色自然,看他们节目总能让人“入戏”。是什么原因导致呢?恐怕与“手段目的化”脱不了干系。大小,父母教育孩子出门见人要懂礼貌,去别人家做客要要有眼色,做个好孩子,总之,一切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获得表扬和赞美,以大人的标准为标准,久而久之,掩盖了孩子的天性,个性没得到发展,孩子表现好的目的只是为了博得大人的赞美。将手段(表现好)目的化(被表扬),孩子内心完全体会不到这样做的乐趣,所以不是发乎心,出自意,因而有明显的做作痕迹。

今天作业时间仓促,有点绕糊涂了,我说明白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手段‘’、‘’目的‘’之相互转化(李克富视角训练营5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