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莲之品德 习文脉传承

        通过观摩王崧舟老师的《爱莲说》课程,使我走入了一幅由花卉构成的画卷之中。

        随着老师对菊花的介绍,我仿佛与陶渊明一同惬意的置身于树下,目睹陶渊明为菊花而作诗的优雅闲适。从《九日闲居》的“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到《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隐逸的山中仙人,一种傲然的馥郁花香。

        移步换景,我随着王老师进入一座馨香袅袅的牡丹园。望着一朵朵唐朝时人人艳羡,姹紫嫣红的牡丹花。我也会发出如刘禹锡《赏牡丹》一样的感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再往前行,是一片密密的莲花池。周敦颐正漫步于池边,他正吟着他的《爱莲说》,踱着沉重的脚步。

        王老师的讲解,十分生动代入感强,使我深深拜服。微风拂过,仿佛花在眼前摇曳,花香扑鼻而来。莲花的气度与风节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与追求,也反射出作者反对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世态。以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烘托中心,加深主旨的作用,文章用“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为了使同学们能够深入的理解烘云托月的手法。老师把文本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仔细分析莲花各部分的功效与作用。借莲花之物与君子之人。抛出为什么描写莲花而不是莲的其他部分这个问题。生动而又富有趣味的说明了莲花的高洁品格。人诗合一,情景交融,移情古今。

        之后老师介绍了周敦颐一生中的一些故事来帮助孩子们了解诗人。让孩子们知道诗人自己不仅在文章中描写这些高洁的品格,也在生活中真正有刚正不阿,洁身自好,通达正直,高洁独立这些品德

        在此之后,王老师还讲述了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的中国文脉。让我们对文化充满敬意,老师从伯牙断弦的知音文化中让我意识到,只看技巧不看文化的教学是一种失去灵魂的教学。又在《清平乐》中出现三次的“溪”字与《乡愁》里的“海峡”感知水文化。

        在《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与我们眼中是树影荫下,草木青翠,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而在西方人眼中,这仅仅是在写树。中国的文脉是我们拥有更加深厚的底蕴,中国文脉的传承与发展确立一定的标准。文脉在时空交织的大背景中,确立语文的文化深度和广度。

        多给孩子们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景,加入作者的为人处事与生活事迹,孩子们才会真正的感受到诗文的趣味。

        在这堂课程中收获了许多对今后课堂有益的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脉与教学课堂中的连接,今后也会在我的课堂上更多地运用这些宝贵的经验,把课堂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研莲之品德 习文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