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匆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我读过很多遍,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说在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会被他朴实而又动人、富有节奏的文字语言所吸引。在迷茫和多愁善感的青年时期,会感悟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产生伤感的情绪。而人到中年再次品读,除了感叹人生苦短之外,还会对生命和当下所处的大时代重新思索和审视,生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我们作为个体生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影响,朱自清先生是1922年写的这篇文章,他身处旧时代,空有满腔热血和抱负却无法实现,所以他才会苦闷彷徨。发出感叹: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而我们现在身处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可以说是生逢盛世。只要你有理想,有抱负就可以尽情施展,用你的追求,你的创造,你的付出,给自己有限的人生留下华彩的乐章,书写属于你的传奇!

所以让我们珍惜我们的时光,就像朱自清先生所说的,不要白白的来这世上一遭,因为所有的日子都是一去不复返的。

这就是今天重读《匆匆》带给我的感受,谨以此篇献给所有心怀梦想,不甘虚度一生的人们!

作品原文:       

                      《匆匆》

                    作者: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作品评价

曾玉: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于1922年3月28日创作的散文《匆匆》,作为短短600余字的散文, 题为《匆匆》, 却非“匆匆” 之作, 饱含着深刻的文学意蕴。从历史内容层面读《匆匆》, 掠过“五四” 知识青年忙于追求进步的匆匆身影; 从哲学意味层读《匆匆》, 饱含时间流逝的思辨; 从审美意蕴层读《匆匆》, 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 丰富的意象。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佳作。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生于光绪年间,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扬州,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继承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