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人”,而非“机器人”-《哪有没时间这回事》

先后读了好几本时间管理类的书,这本算是最与众不同的了吧。

全书强调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观点,我们是“人”,而非“机器人”。

1 像拼图一样将碎片时间拼成时间段

上学的时候,我们很忙,事情很多,但我们从来不乱。

为什么?因为时间被清晰地分成了几大段。

早上起床到学校,上学时间,放学后,晚饭后。

每个时间段都有必须要完成的小项目,这些杂乱的小项目组成了一个个充实的大时间段。

2 想到的写下来

据说人的脑容量只有4个单元格。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不要指望大脑帮你记下所有事情。

为了不给头脑增加负担,把要记下来的东西写下来,减轻头脑的负担,让大脑去做更擅长的事 — 思考。

3 只有超人和傻蛋才用严格的日程表

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充满激情地列了一个计划,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一个任务延时了,或者根本就跑神没做。这时,看着满满的计划表,自暴自弃的想,“算了吧,根本不可能完成了。”之后,扔了计划表开始撒欢。

我遇到过很多次。每当任务没有按计划完成,莫名的就会开始放弃,对计划充满质疑。

我们不是超人,也不是机器人,当然会遇到各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计划失败。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做的是调整计划表。将时间点的计划,改为时间段。比如上午完成哪几件事,而非几点完成哪一件。

这样的时间段,有助于提升自信,因为你会发现大部分计划都能如期完成啦。

4 时间安排八分饱

认清自己的上限,我们是人而非机器人。

各种外在内在的原因,都会对计划产生影响。

做计划的时候,要给自己留下余地,以便灵活的面对突发状况。

八分饱,是长期完成计划的前提。

5 早起倒逼早睡

“早睡早起”这个话题,大概是所有时间管理者首先会面对的。

这是一个很艰难养成的习惯。

事实上,应该反过来,“早起早睡”。

早起了,晚上困得早,自然睡得早。这是良性循环。

另一个我觉得很实用的点,提前计划好起床后干什么。

有一个印象很深的场景。去年疫情期间的一个早上,醒来后,我老公问我,“今天我们要干什么?”我答:“什么事也没有。”他说:“哦!那继续睡觉吧。”

看吧,如果起床后无所事事,那为什么不睡到饱?

6 关注自己的进步,哪怕微不足道

用打钩代替打叉,看到自己完成的点点滴滴,有助于增强动力,提升自信。

想想吧,一个月30天,29个叉或者1个钩,哪个更能激励你前进?

我觉得,如果有1个钩,我就会努力争取下个月的2个钩,3个钩,甚至更多。

7 坚持的不是结果,而是正确的过程

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坚持。

而坚持的,不是为了追求结果而一成不变的过程,我们应该坚持的是不断优化的自我调成。

比如早起,我们坚持的不应该是早上几点起床,而应该是更加具体的早起一系列行为。比如闹铃响关闹铃,下床,刷牙穿衣做早饭等等。

这一系列的行为,让我们能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新的一天。

这才是早起的意义。

如果早上起来只是起来,混混沌沌地度过上午,那是完全无意义的行为。

最喜欢文中一句话:“人总是高估了自己一年所能取得的成就,而低估了自己十年所能取得的成就。”

未来可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个“人”,而非“机器人”-《哪有没时间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