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奇珍:匈奴黄金王冠、元钧窑小宋自造香炉、巨型恐龙

内蒙古博物院前身是内蒙古博物馆,作为1957年自治区成立10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建筑史。

2007年内蒙古博物院正式揭牌成立,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院。

博物院外观气势恢宏,阳光明媚,蓝天下的博物院,充满现代气息。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南广场有民族团结宝鼎。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进入大厅,蒙古包式穹顶。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一、内蒙古博物院有三个展馆不同寻常

1、内蒙古博物院设施数字化程度较好,专门有一个数字厅,几十块数字屏演示内容: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2、还有一个不太常见、不同凡响的自然展厅,专门展示古生物化石: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这片化石,精美如同绘画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3、自然生物馆,用雕塑(或者是标本?不确定)展示内蒙古大草原的物种: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二、说说三件镇馆之宝 

一是战国的鹰顶金冠

出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金冠通高7.3厘米、带长30厘米、重1394克。由鹰形冠饰、半球形冠顶和冠带组合而成,其上浮雕多处动物纹饰。

金冠采用铸造、捶打、压印、抽丝、镶嵌等工艺,将展翅的雄鹰严丝合缝地连接于半球状体上,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等,中间部分为绳索纹,可见匈奴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1972年在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它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是国宝级的文物。

说到王冠,内蒙古博物院还有一件,属于受西亚影响的文物。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这个王冠主体由有一根金条合围而成,搭接处用金丝缠绕加箍,周围用金叶金丝金片编织成树叶及花卉状,上面镶嵌各种宝石,整体成花冠状,而此物也就是桂冠,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

这件文物应是公元二世纪左右希腊化影响下西亚地区的产物。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二是元代钧窑“小宋自造”香炉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1970年12月,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们在呼和浩特市白塔村东南约500米处参加生产劳动时,无意发现了窖藏文物,窖藏为两个盖有铁釜的黑釉瓮。

令人惊奇的是,两个大瓮中竟还藏着6件瓷器,分别是:香炉1件、镂空高座双螭手耳瓶1对、缠枝牡丹纹瓶1对、缠枝莲纺瓶1件。通过研究证实,这批瓷器属于元代窖藏,它们代表了元代瓷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其中的这件小宋自造钧窑大香炉更是让人惊为天物。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香炉口径25.5厘米,高42.7厘米。双立耳,圆鼓腹,三兽足,足尖刻出三条爪痕,口沿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直耳,口沿至肩部两侧装饰有兽形耳。颈部雕贴3个麒麟,正面一双麒麟间有一方形题,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的楷书铭文,背面一只麒麟行走于颈部。

腹部饰四个兽面铺首衔环纹与兽面纹,因浓釉垂流经过,局部轮廓略显模糊,虚实相映。

香炉通体施天青色釉,因施釉较厚,以致烧制时纵横流于器表,形成天青釉面与土黄色露胎处的强烈对比,具有铜器的金属质感,由于积釉浓淡不一,色彩如水墨画般晕染开来,颇有水流凝滞之感,其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具有荧光般优雅蓝色光泽,色调古朴优美。

整体胎质层次分明,使人感到内容丰富、清新、明快,整体造型浑圆饱满,古朴典雅,浑厚凝重,充分体现出元代恢宏壮阔的气象以及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非凡技艺,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完美结合。

小宋自造香炉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制作最精湛的钧窑香炉。

三是查干诺尔龙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生活于距今约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约26米,抬头可达12米,1985年发现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查干诺尔(查干诺尔的蒙古语意思为白色湖泊),故名。它属于爬行纲、蜥臀目、圆顶龙科的一个新种。

它的腿骨,特地与人进行比较

博物院内的查干诺尔龙60%的骨骼化石保存良好。它的头骨后部、牙床、牙齿、部分颈椎,大部分背椎和尾椎;左肩胛骨、左侧腰带、四肢骨骼等化石保存比较完整。从查干诺尔龙形态可以看出,它呈现出蜥脚类恐龙最显著的特征:头小,牙齿呈勺形,脖子长,尾巴长,身躯庞大,四肢粗壮,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生活于陆地。

这条恐龙骨骼化石装架于1987年8月1日,首度亮相,即以其威武的雄姿征服观众,引起轰动,令世人瞩目。如此巨大的蜥脚类恐龙目前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

三、其它重要文物

吐尔基山辽墓出土辽早期彩绘木棺

棺体最长处2.31米,最宽处1.31米,最高处0.9米,2003年出土于通辽。该彩棺曾作为原型出现于电影《寻龙诀》当中。棺椁相套,下有棺床,共计八层,棺、床均施彩绘。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彩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和祥云等图案。彩棺上贴金之凤暗示着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从彩棺四周的铃铛和墓葬中的随葬品多有铃状物推断,墓主人生前应为萨满巫师,在古代被认为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

在彩棺棺首的中间部位开有一小门,外带铜锁,门两侧各站立一门卫。契丹人信奉“灵魂不死”说,认为人死后,木棺是灵魂的最后归宿。灵魂出入之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故而棺首有铜锁把守,外有威严侍卫守护,捍卫着墓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辽墓黄金覆面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来自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下图是该夫妇合葬墓发掘现场。

西周初期的鹿形青铜饰牌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这件物品来自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

蒙古汗国时期的铁火盆及铁烤架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资料显示是蒙古汗国时期的,出土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山旗下营。怪不得蒙古人民善于烤肉,人家是上千年的历史传承了!

龙山文化的玉猪龙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原始人保存火种用的陶罐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夏家店文化的彩陶器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龙首青铜灶,汉代文物。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当卢,马具,护面的​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辽代灰陶菩萨头像​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银丝缕衣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蒙古铁甲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普纳公主祭祀用玉牌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萨满作法场景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萨满巫师服装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面具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蒙古博物院奇珍:匈奴黄金王冠、元钧窑小宋自造香炉、巨型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