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 》 | 我们一直生活在回忆里

“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本书借用了英国童话《柳林风声》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找回自己我的故事。让人很耐读,一步步地探索,一步步地感受,一步步挖掘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需求。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毕业于剑桥大学塞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她的两本书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本书讲述了一位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了不少麻烦和笑话。现在他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于是找到了咨询师苍鹭,在经过10次面谈后,蛤蟆先生的内心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

1、当我们不能独立思考的时候,只能依赖与他人

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地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我们在发生事情的时候,都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我想直接知道结果是什么?根据事情的结果去推算我们的胜负,再由我们自己推算的胜负,去决定我们是不是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依赖他人给出的理论,而不是自己去验证的结果。

对于依赖有一部分原因出自于原生家庭,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没有能力照顾自己,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的时候,我们更多是依赖我们最亲的人,例如:父母。

而很多的父母也会使用的独有的身份和权威来制约小时候的我们。然后我们在这种环境中潜意识地形成了依赖性人格。

依赖人格让我不会思考,能量不足,更看不见自己的存在。

2、当你能量不够的时候只能顺从,才能生存下去

当咨询师问到蛤蟆先生:“你的童年里谁对你的影响最大?”

蛤蟆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严厉而正直。他总是为这为那训斥我,他会用非常不满的眼神看着我并叫我的大名说:“西奥菲勒斯,要我跟你说多少遍?不准这么做!”他总是在批评我、责备我,慢慢地我也会认为,他永远是对的,而我永远是错的,似乎这么想的话,他对我的训斥就变得合理了。”

而蛤蟆先生的妈妈总是受制于她的父亲,她会和蛤蟆先生说:“亲爱的,别犯傻,我肯定他不是故意这样对你的。”

苍鹭医生做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共情,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感同身受。

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想想在一个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满足。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你会,他们会对你很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不幸的事,你无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学会忍受这种状态,同时学习如何尽你所能地去对应。”

所以长时间这样,我们很多人便处在了“儿童自我状态”,限制了我们在心智上的成长。

3、最终能帮助你的只有你自己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我们只有建立自己的自信,才能找回自己。找回真正的自己在刨析自己成长历程的时候会感到痛苦,但是我们要勇于面对,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问题。

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让情绪支配我们的生活,用带有情绪的态度去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只能使事情更糟糕,自己更加烦躁深陷其扰之中。

当你勇敢去面对,真心去接受,努力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就会看到自己的能量在不断地上升,自信的种子开始复活,向着阳光的地方不断地攀爬。

我们总是因为种种原因坚持不该坚持的,其中一个声音告诉自己只要足够努力,就会改变结果,真的是那样吗?听懂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看清事情的本质,真正的了解自己、读懂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何去爱自己,如何共情他人,而不是一直活在自己痛苦的回忆里,模糊了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 》 | 我们一直生活在回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