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评判,只确认感受

最近开始读一本书,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

现在读了近一半,特别喜欢,里面提到的很多观点,跟我在母婴依恋关系课程和小步的一些理念都是不谋而合,有共通之处。

今天先就其中的一点,来说一下我的感受。

“不评判,只确认感受。”

这一点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很少做到,做到的难度不是特别大,难就难在我们经常下意识地去评判一些人和事,而自己并不觉得,以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就像书中举的一个例子,一个小男孩一身汗地跑回家,兴奋地告诉妈妈:“我们球队今天赢啦!”如果妈妈回应“你的衣服好脏”,属于无关反应;回应“赢球又不能算成绩”,则是情感逆转。这两种回应方式都没有与孩子的情感产生呼应,反而把孩子的情绪能量流动给阻断了。

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如果哪天穿了新衣服,在向他人展示的时候,是不是会经常听到“打扮得那么好看有什么用?学习好才是关键。”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当我们满怀一腔喜悦去向外表达的时候,得到积极回馈的时候太少,更多的是打击,内心感受到的是沮丧和伤心,感觉到不被人所理解。

我小时候遇到的无关反应和情感逆转的回应太多,导致我后来不愿意去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生怕遭到别人的反对和不认同。慢慢地,就开始变得迎合别人的想法,压抑自己的需求,但是在别人看来,我脾气很好,也不跟人冲突。

自从去年开始学习母婴依恋关系才知道,我之所以是现在的性格的根源,这半年慢慢地觉知到更多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恍然大悟,原来在早期被养育的方式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如此巨大,远远比之前我能想到的要多很多。

当孩子悲伤、哭泣、愤怒时,我们容易把孩子的情绪评判为“不好的”,然后出于自己的焦虑,希望孩子赶快停止。比如拿玩具转移注意力,甚至喝止、威胁孩子。这样的做法也许暂时有效,但孩子的能量被阻塞,长期下去会形成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

我们要相信,孩子天然地会通过完整体验自己的情绪而自我疗愈,能量释放了,自然流动起来,就不会形成心理创伤。我现在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会抱着她,告诉她:你刚才碰到头了(或者其他情况),感到很疼啊,那就哭一会吧,妈妈陪在宝宝身边,宝宝很安全,妈妈很爱你。会一直跟她共情,跟她产生情感的呼应流动,让她觉得有人理解她,关心她,她并不孤独。

现在一般她哭几声,就立刻停下来,继续她刚才的事情,复原力和探索力都很不错。只有父母做好孩子的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孩子才会勇敢得走出去探索,当遇到挫折时,会回到父母这里寻求安慰,经过抚慰疗愈后,重新获取能量,再次出发。

以上是关于养育孩子,亲子关系方面的感悟。

其实,对于我们处理亲密关系,同样适用。比如,妻子抱怨:每天上班,还要带孩子,真累!这个时候,如果丈夫回答:既然累,就别上班了。

可想而知,妻子的心里多么恼火,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被看见,好像是自己在故意找事,没有被尊重。

如果丈夫回应:是啊,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的确非常辛苦。老婆,你真不容易!这个时候,妻子就算再累,也能感受得到丈夫的爱,两个人的感情会更加甜蜜,然后再讨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下次如果你的另一半遇到烦恼跟你诉说的时候,请试着去理解TA的感受,并会一直陪在TA身边,永远爱并支持TA,相信一切问题都会更容易找到解决的办法。

读完这部分内容,再次体会到,育儿育己,在养育好孩子的同时,还收获了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评判,只确认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