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2

安徽省属重点大学——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为安徽省属重点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成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学校前身是1926年5月创办于上海的私立东南医学院。1949年底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省,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2年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截至2014年6月,该校设有22个直属教学机构,5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共有在职教职工3733人,在校生共18700余人,其中研究生3160余人,留学生250余人 。

王牌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口腔医学、护理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公共事业管理、麻醉学等

省级重点学科(19个):药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口腔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药学、老年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病、传染病、血液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泌尿外、骨外、普外)、妇产科学等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2个):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皮肤科、急诊科、麻醉科、病理科等


报考指数

2020年在山东省招生的专业中,对物理或者化学或者生物有限科要求。

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全国校友会排名第273名,安徽省排名第6名。山东省2020年位次在3万名以上可报考普通本科专业。

历史沿革

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民国15年5月创办的东南医科大学。

1951年6月22日,华东卫生部批准将该校由私立改为国立,委托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学校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

1952年,学校从怀远迁到合肥市,10月改名安徽医学院。

1973年,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取消“安徽医学院总校”建制,恢复蚌埠医学院,筹建皖南医学院。

1975年,学校新建卫生系,设卫生专业,同年,部队归还第二附院。

1976年,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安徽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两个系连同第二附院划给中医学院,安医只保留医疗、卫生两个系,1所附院。

1978年,安徽医学院定为省属重点大学。

1985年12月,根据安徽省医学教育事业的布局,安徽医学院改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

学科建设

该校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共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拥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建立了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皮肤病与性病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中医肿瘤病学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有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9个省级重点学科,42个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 。在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中,该校临床医学学科排名全球前1%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药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临床医学、药学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26个):免疫学、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心理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中药学、护理学

专业学位点(6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

特色专业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属于国家紧缺人才,就业前景很不错,发展空间很大。预防医学方面学习压力还是很大的,想要有好的工作必须努力学习。毕业后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工作。

药学

安徽医科大学的药学专业是很好的,特别是考研的话,在安徽医科大学也很不错,是学校的强势专业。主要学习药学相关专业知识,第一年学习基础课,第二年开始学专业课。主要就业去向为各大中型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各级医院、科研机构及高等医药院校。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专业是安徽医科大学几个比较拿手的专业,比安徽省内其他院校开设的都要好,主要学习临床医学相关的知识,建议继续深造等研究生或博士生出来后就业会更好。

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是安徽医科大学比较好的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学生需求量较大,就业也不错。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毕业生就业去向为卫生部门、医院管理部门和医药生产经营企业等单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