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需求实现与否的结果所导致恐惧程度,可以作为需求优先级划分的边界
这个问题源自于产品社群中一个小伙伴的提问:
面试时被问到怎么处理需求优先级,该怎么回答?
处理优先级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评估哪些需求该做,哪些需求不该做,对于已经决定要做的需求,是现在做,还是以后做。
因为任何情况下,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解决掉所有的问题,总得有先有后,优先级高问题必须优先解决,优先级低的问题则需要适当的延后。
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任务的优先级有四种情况: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这四种情况也是我们处理需求优先级的原则,即重要性+紧急性。
在这个逻辑下,一般有三种方式去描述需求优先级的问题。
1、KANO模型
KANO 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首先要全力以赴地满足用户的基本型需求,保证用户提出的问题得到认真的解决,重视用户认为产品有义务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以实现用户最基本的需求能够被满足。
然后,再去尽可能的满足用户的期望型需求。提供用户喜爱的额外服务或产品功能,使其产品和服务优于竞争对手并有所不同,引导用户加强对本企业的良好印象,使用户达到满意。
最后争取实现用户的兴奋型需求,为产品建立最忠实地客户群。
尽管KANO模型很好地贴和了业务的需求,但KANO模型是一个典型的定性分析模型,主要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分析调研,解决产品属性的定位问题,以提高用户满意度。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林黛玉,这种调研的方法很容易因为文化、场景、受众等因素的影响而带来失真。而且,需求会随着时间变化。昨天的期望型需求,甚至魅力型需求,到今天可能已变成了必备型需求。
也就是KANO模型需要持续的调研,产品需要持续迭代优化。
2、四象限法则
四象限法则据说是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理论,也有一说是艾森豪威尔提出(无从考证)。
史蒂芬·科维把工作把重要性和紧急性作为x,y轴进行类比。分为四个象限,:
既紧急又重要
重要但不紧急
紧急但不重要
既不紧急也不重要
按处理顺序划分:先是既紧急又重要的,接着是重要但不紧急的,再到紧急但不重要的,最后才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
四象限法则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未雨绸缪的意思是说在下雨之前或者是不下雨的时候要先修缮房屋门窗,以防备下雨的时候挨雨淋。
不下雨的时候并不需要急于修缮房屋门窗,修缮房屋门窗是不紧急的事情。不漏雨的屋子对于雨天来说绝对的重要,这件事在不下雨的时候准备,才能够保证在下雨天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
与之对应的,还有一个乔哈里视窗,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很值得研究一下。
公开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越是被他人了解,就越是被人信任;
盲目区:他人看的见,自己却看不见(自己的不足);
隐藏区:他人都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
未知区:被封闭的区域,他人和自己都不知道。
乔哈里视窗(沟通视窗)的基本理念是尽可能的放大“公开的我”,尽可能缩小自己的未知区,主动的通过别人了解自己,主动的告诉别人自己能够做什么。
我们都应当努力缩减盲点和隐私象限,增加公开象限。工作上则应该减少做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紧急的事的时间,增加做重要且不紧急的事的时间。
3、交集分析法
需求优先级的问题,本质上来说无非是项目管理体系中金三角模型,也就是如何在用户需求范围、时间进度和资源成本三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可做:包括产品(业务)发展所面临的市场机会,包括:公司战略、行业背景、竞争对手分析等。从产品竞争力的角度来看,这表示是需要重点优先关注的部分;
能做:是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判断,也可以简化为“技术的可行性”,包括:目前的开发资源的占用情况,团队的技术能力,产品目前面临的状况,竞争等;
想做:是基于对用户、商业价值的理解,包括产品的使命、愿望和目标。
现实中,最影响产品进度的就是“想做的功能”,因为不同部门、不同的角色对用户、产品价值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何况“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每个人都不自觉的想要发表对产品的看法、意见,从而对产品施加影响。
更为关键的是,想要做的往往更来自于高层的意愿,这种意愿可能是市场的反馈,也可能是基于产品的实际表现,更有可能只是一时的“奇思妙想”。
对产品经理而言,如何坚守产品的价值底线,坚守产品的基本原则,是极为困难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工具大家都掌握,但效果因人而异。
用户需求的优先级,从广义上来讲,BOSS的需求(或者说涉及到公司业务战略)以及涉及安全,法律,财务的需求紧急度都要更高。
因为这些维度的需求,对产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直接决定一个产品是否存续的根本性问题,而不仅仅是用户满意与否的问题。
而在现实中,还有一个词可以更好体会工作的优先顺序——恐惧,也就是那种让你一想到就坐如针毡的结果,优先级一定是最高的,那种想想结果就觉得现在不做也没事的需求优先级自然低了。
这正是这种“恐惧”,往往会让我们放弃一些专业层的考虑,还有些时候,声音越高的需求,优先级也会变得越高。所以,我们常常能见到很多时候产品经理都是在做BOSS的需求,而不是用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