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成参评国奖条件:考核创新还需细化规则

近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学院公布了新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其中一条具备申请国家奖学金资格的条例是“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科普论文并公开发表于相关媒体平台,且阅读量超一万。”由此引发舆论争议。其实从该校的考核标准中不难看出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将学术成果以科普文的形式推广传播,也确实是检验学生“知识变现”能力的好思路。但仅从文章阅读量来评估论文质量难免有失偏颇,好的思路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规则才能成为真正可以实施的好方法。

将网络科普论文纳入科研成果范围,能够检验学生的“知识变现”的能力。网络科普论文不同于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高水平著作,它更加考察学生以日常化、通俗化的语言来阐明专业性知识的能力,只有真正服务于生活、充满趣味性的文章,才能赢得普通大众的青睐。B站知名up主毕导,就是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他制作的视频和发布的公众号推文都致力于将所学知识融汇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用微积分计算出夏天盖被子最科学的方式等等。这些视频和文章既让公众学到了知识,也让他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和流量,真正做到了知识变现。再高深莫测的知识也终究是要为社会和人类服务,将研究成果以科普论文的方式发布出来交给公众检验,能够避免学生过于沉浸在知识的象牙塔中,导致和公共领域产生隔阂。

 仅从阅读量角度来考察论文质量,容易有失客观和公正。曾几何时,首先,“十万+的爆款文章”让阅读量成为了判断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但也让一些自媒体、营销号开始盲目追求文章阅读量,在制造有噱头的标题和煽动公众情绪方面费尽心思,却将最能体现文章价值的内容丢到一旁,这样的爆款文章是空有其名的。尽管科普论文的性质和这类文章不同,但假若考核标准仅仅依靠阅读量来判定,也同样容易引起类似情况的发生。其次,阅读量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这在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门盈利的灰色产业,但学校的评定条例中却并没有对这类问题的处理办法。一旦漏洞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改革创新就成了助长不良行为的推动力,而这和高校企图开拓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初心是相违背的。

细化规则、完善标准,在健全的体系下培育出紧跟时代脚步的青年人。打造健全的评估体系,首先就需要学校对“科普论文”的范围进行界定,罗列出符合标准的细则,让学生能够在框架内更好的自我发挥。其次,学校还需要完善科普论文的审核制度,既然学术论文需要经过专业人士审核后才能刊登在期刊上供人阅读,那么科普论文同样也不例外。这一方面是对文章质量的初步评估,一方面也可以筛查文章中的错误,避免发布后对公众产生误导。最后,阅读量可以作为评判标准,但不可作为唯一标准,科普论文的质量和其产生的社会影响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更加综合的评估,而阅读量可以作为参考因素之一。

改革创新的根本依然要落实到实施,只有真正能够实施的规则才是好的规则。既然学校已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那么不妨再多做几步,让标准和规则再细化一点,再完善一点,让创新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作者:石丽青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量成参评国奖条件:考核创新还需细化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