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81篇《小雅 鸿雁》
【原文阅读】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qú劳于野。
爰及矜jīn人,哀此鳏ɡuān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yuán,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áo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译文参考】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字词注释】
(1)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
(2)于:语助词。
(3)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
(4)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
(5)征:远行。
(6)劬(qú)劳:勤劳辛苦。
(7)爰(yuán):语助词。
(8)矜(jīn)人:穷苦的人。
(9)鳏(guān):老而无妻者。
(10)寡:老而无夫者。
(11)集:停。中泽:即泽中。
(12)于垣:筑墙。
(13)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一丈为版,版高二尺,五版为堵。五版相接,则高度亦为一丈,故一堵即长一丈高一丈之墙。
(14)作:筑起。
(15)究:终。宅:居住。
(16)嗷(áo)嗷:鸿雁的哀鸣声。
(17)哲人:通情达理的人。
(18)宣骄:骄奢。
【诗歌赏析】
这是写周王派遣使臣救济难民的诗。周厉王的时候,万民离散,不安其居。宣王中兴,派使臣四出招抚难民,叫他们回到故土,鳏寡都各得其所。。这种解读认为流民喜使臣来振济扶持之,因得安居,乃赋此诗。于使者有感激之语,于同流落者有安慰之意者也。
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诗中以鸿雁于飞比使臣奔走于野。这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
第一章写感念使臣之惠。由“鸿雁于飞”起兴,鸿雁飞翔,羽声肃肃,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而使臣来此远行,顾怜流民,有惠爱之心。
第二章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也由“鸿雁于飞“起兴,言鸿雁飞翔,集于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此众人乃造垣墙,而成百堵。此工作虽劳苦,而终能获得安居之宅也。
第三章叙述作此歌之义。鸿雁飞翔而哀鸣,以其劳苦,乃有此哀声也。因以兴起我之作为此诗,实为流荡痛苦,新得安居。并非新得安居,闲暇无事,作歌以示我心中之骄慢之意也。故曰:哲人能知我为劬劳而作此诗;若愚人则谓我示骄,以其不能知我也。
也有解读强调,这是流民悲哀作歌,诉说自己悲惨的命运,反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
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后世“哀鸿”一词成为了流民的代称,就是从这首诗引申出来的。
【《鸿雁》学习的反思探讨】
以鸟儿作为审美对象的诗篇
《诗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审美对象,从光彩精致的服饰、发式,从车马的铃声到身边的草木鱼虫等,周人用审美的眼光打量着身边的一切,在他们所关注的审美对象中寄予着他们的审美趣味。其中,他们生活中的鸟儿是一类重要的审美对象。
《诗经》中常描写的鸟儿有鸿雁、仓庚等。如《小雅·鸿雁》中写道“鸿雁于飞,肃肃其羽”“鸿雁于飞,集于中泽”“鸿雁于飞,哀鸣嗷嗷”,从鸿雁振翅飞翔,到鸿雁飞至泽中,再到鸿雁嗷嗷地哀鸣,写出了鸿雁的几种典型的神态。
《小雅·沔水》将汤汤的流水作为疾飞的隼的背景,描绘出一幅水天相接处,鸟儿奋飞的图画。然而令人心情不能随鸟儿的高飞畅游的是,这疾驰的鹰隼,并没有义无反顾地翱翔于天空,而是“载飞载止”“载飞载扬”,在忽飞忽止之间,形成了鸟儿飞行的节奏感,同时也形成了诗的节奏,而这外在的节奏却来自于诗人内心的郁结和忧郁。在这里鸟儿的飞翔既是诗背景,又是诗人心境的外在写照。
《小雅·桑扈》写了青雀交交的鸣叫声,写了鸟儿身上的羽毛和颈上的美丽花纹。《豳风·东山》中“仓庚于飞,熠耀其羽”,将仓庚飞翔时,毛色的光亮鲜明作为描写的对象。《大雅·凫鹥》以野鸭和鸥鸟起兴,写它们在泾水里嬉戏,在沙滩上晒太阳,在水中小洲上,在两水相会处,在水边等各种不同的神态。《周颂·振鹭》也将群飞的白鹭作为歌咏的对象。
可见,在周人的眼中,鸟儿的存在是何等重要,鸟儿有着能与人的情感相通的灵性,因为鸟儿的点缀,整部《诗经》也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灵性。
《诗经》中的这些美好景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环境的关注,也使我们认识到,周代贵族除了谨慎严肃的礼乐文化之外,还有着自然审美空间,诗人对自然之美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国人”和“野人”
西周、春秋间的诸侯,都有一套乡遂制度,或者叫做“国”、“野”对立的制度。“国”
是指都城及其近郊,都城主要居住统治阶级的各级贵族以及为他们所奴役的手工业奴隶;近郊往往分成若干“乡”,住着统治阶级的下层,其中多数属于“士”一级,统称为“国人”。
“国人”享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国家有大事要征询他们的意见,同时他们有缴纳军赋和充当甲士的责任,成为国君和贵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支柱。国君的废或立,卿大夫之间内讧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国人”的态度。
“野”或称为“鄙”或“遂”,是指广大农村地区,主要住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称为“庶人”或“野人”。
西周所以会确立这种制度,首先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这时确立和推广这种制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又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这时周公为了控制和统治商代王畿及重要方国,采用了分配殷和方国贵族给封君的分封制,使得这种制度在广大地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周公对殷和方国贵族采用了安抚和监督两手的策略,被迁到洛邑的殷贵族依然有邑有土有奴隶,有的还取得较高的官职,《尚书·多士》告诫迁到洛邑的殷和方国的“多士”,“尚永力畋尔田……迪简(选择)在王廷,尚尔事,有服在大僚”。就是说将选择一些殷贵族到周的王廷担任职事。西周初期的确有一些大官原是殷贵族的后裔,例如担任“作册”(史官)的令,还是沿用着殷代贵族的族徽(图形文字),见于令簋,日本学者白川静在《释师》一文(收入《甲骨金文学论丛》三集),早就指出这点。
周公对分配给封国的殷和方国的贵族,采用同样的政策。所有被分配给封国的殷和方国的贵族,依然有邑有土有奴隶,有的还取得较高的官职。他们多数成为封国的“国人”,在封国拥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权利,成为贵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支柱。
参考资料:
《先秦文艺思想史》,李春青 主编;李山;过常宝;刘绍瑾 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诗经译注》,程俊英 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