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哈喽,大家好,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本书,叫《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书中最初吸引我看的是书的简介,我想知道,这书中不同身份,背景,年龄和地位的五位来访者在生活中都遇到了什么样的生活困境,内心都藏了些怎样的脆弱和悲伤,在爱与被爱中该怎样面对,在死亡面前她又是如何面对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洛莉•戈特利布,资深的心理治疗师,也是《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等媒体热推的畅销书作家。


第一位来访者叫约翰,四十多岁,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好莱坞制片人,因为自己的一次失误,造成了一场车祸,这因为这场车祸,让约翰失去了可爱的儿子盖比,而这场车祸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一通陌生人的错误来电。

盖比的离开,让约翰陷入到懊悔和痛苦之中,也在约翰和妻子之间种下一颗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痛的刺,也让两人在各自的悲伤里,无限沉沦。

后来,约翰迎来二女儿露比的降生,露比的到来给约翰带来巨大的改变,约翰悲伤的发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遇见幸福,也悲伤的发现失去盖比的痛苦也在渐渐减少。

于是约翰陷入了不能让幸福增加和不该失去痛苦的两种极端情绪当中。

心理治疗的过程,也是让来访者逐渐敢于面对自己的过程,敢于面对那些自己内心的脆弱,胆小,不耻等情绪,也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约翰慢慢对治疗师敞开心扉,勇敢的面对自己心中的懊悔,痛苦,也慢慢放下心中的防备。

情绪崩溃的聊起失去的盖比。事实上,这不是一次的情绪崩溃,而是正在涅槃重生。

就像第二部分的开篇语一样。


诚实是比同情更有效的良药,它有抚慰人心的力量,却往往深而不露。



这个故事让我学会诚实,只有诚实勇敢的面对伤口,伤口才有愈合的可能。

很高兴,约翰不再继续在悲伤里沉沦,而是慢慢展现人性美好的一面,他的家庭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第二位来访者叫朱莉,是一位三十三岁的大学教授,刚刚蜜月旅行回来就被告知患上了癌症。

这对一个刚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如果像朱莉这样看起来健健康康的人患上癌症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那么朱莉就是那十万分之一。

如果朱莉是你,你该怎么做呢,是沉沦,是在医院里等医生宣布死亡,还是对身边所有爱你的人发脾气,哭闹,还是果断放弃自己?

是的,朱莉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很伤心,很悲痛,绝望。

她打电话给自己的好朋友达拉,想知道达拉是怎样在得知自己孩子有自闭症时的绝望中走出来的,达拉给朱莉推荐了一本书,叫《欢迎来到荷兰》

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本书和如何走出绝望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就是这样一本书教达拉从绝望中走出来了。

一个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查旅游攻略,计划去意大利旅行,结果飞机落地,别人别告诉你,欢迎来到荷兰。

这个时候你一定会被气炸了,旅游攻略作废了,想吃的和想玩的全都计划落空。而你只能呆在荷兰。

这样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对意大利念念不忘,抱怨上错了飞机,抱怨为什么要在荷兰,抱怨这,抱怨那,抱怨荷兰所有的一切。

另一种情况:接受这次旅行,感受荷兰的风土人情,重新计划在荷兰的旅行,继续享受旅行的美好。

人生有时就会这样,原以为会按照计划开开心心的过完此生,没想到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突然一下子让我们到达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而我们要做的是接受这样的结果,去熟悉这个陌生的地方,去感受这个地方的美好,如果你不认真去看,怎么发现荷兰一样有美丽干净整洁的街道,一样有怡人的风景。

后来,朱莉并没有继续呆在绝望中,她用她余生的生命去热爱身边拥有的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积极面对生活,尽管命运并不会因为朱莉努力生活,热爱生活而对她有所优待,她的生命依旧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停止。

但是她做到了,她留给世人最后的一句话是:“朱莉•卡拉汉•布鲁,享年35岁,她活着的每一天都被深深爱着。”

朱莉也这样说过:“与其不停地羡慕别人,或许我现在还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帮助我爱的人们迈向新的生活。”

朱莉的故事让我学会接受,尽管面对的是死亡。

如果来到“荷兰”是一个错误,那就接受这个错误,然后把这个错误变成美好。


第三位来访者叫瑞塔,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的女士,即便是六十九岁的瑞塔,也在期待着爱情,期待来自另一半的抚摸。

大多数的人以为老年人就不需要性生活了,对性生活有渴望的老年人要是表达出这样的欲望,就会被人诟病,说是变态,为老不尊等。

但是爱不只是一部分人的专属用品,爱是每个幸福的人的必备。

瑞塔就是这样一个勇敢追求爱的人,即便现在依旧渴望得到爱人的爱抚。

六十九岁的她,背负了几十年的痛苦和悔恨,一成不变的生活让这老太太扬言,如果在七十岁生日之前,生活还是没有起色,就决定在当天自杀。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会经历八个阶段的演变,每个阶段都有需要面对的危机,且只有完成上一个阶段的危机,才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而瑞塔走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是自我实现,还是陷入绝望。都取决于瑞塔是否可以直面过去的自己。

瑞塔的痛苦来源于第一任丈夫对孩子的家暴,而瑞塔的胆小和懦弱却纵容家暴的发生。原因是因为瑞塔爱着丈夫和孩子,离开丈夫没办法保证孩子的生活,让人生气的是丈夫对孩子,爱是真的,打骂也是真的。

遭遇欺凌,毒打,咒骂等时,我们会仇恨这些施暴者,同时也更恨旁观者,就像孩子们恨瑞塔一样。瑞塔是施暴者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施暴者的帮凶。

和麦伦遇见,是瑞塔人生的转机,也让瑞塔开始面对过去自私,胆小,懦弱的自己。

那封长信,是新生活的开始,也是原谅自己的开始,也是获得孩子们原谅的开始。

瑞塔的故事让我学会去面对过往的自己。活着,谁还没有一些糟糕和不想提及的过往,痛苦的,羞耻的,尴尬的,难过的…

如果背负着这些沉重的包袱,该如何和同行的人轻装前行呢?


第四位来访者叫夏洛特,一位25岁的工薪族女孩,她遇见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和父母的相处,频繁的社交活动依旧没有遇见真爱,为了缓解压力,每日借酒消愁。

今天的果一定是过去结的因。

夏洛特的叛逆就来源于家庭,妈妈抑郁,爸爸经常“出差”,夫妻两人的生活,不是在吵架就是在吵架的路上,小小的夏洛特被迫承担起家长的角色,维护家庭的稳定的同时,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

试问,那个孩子不想作为孩子开开心心的成长,哪个孩子不想得到父母的关注。

夏洛特选择了让自己扮演一个无助的弱者,比如逃课,夜不归宿,喝酒等方式来祈求得到父母的关注,但是等来是没有任何回应。

越是想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来换取关注,越是让自己不断的沉沦,最终有一天自己也没有办法去承受这样糟糕的自己。

这样长期和父母的相处方式,让夏洛特无法在与父母的斗争中做出让步。

事实上如果你想让一个人或者一段关系发生改变,首先自己就先要做出改变。只有自己改变了,才能获得想要的改变。

夏洛特的故事让我学会自己要先改变,而不是要求别人发生改变,来满足自己对另一个人的期待。


第五位来访者叫洛莉•戈特利布,就是作者本人。

她是一位心理治疗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来访者,想要获得帮助和心理疏导的人也会有心理治疗师本人。

一次和男友的意外分手,导致洛莉陷入痛苦和愤懑之中,因为男友想要的自由和自己有孩子相冲突,所以在热恋两年后,在想进去人生下一个阶段时提出分手。

男友简直就是渣男本男,假设自己站在洛莉的角度,也会忍不住想说声“艹,混蛋”。

但是在另一个治疗师的帮助下,洛莉慢慢接受自己如此愤怒的原因,那就是不想写那本自己不想写的书。但又因为生活和健康的压力不得不这书。

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一些无奈,金钱,做一些不遵从本心的事情,有些人从在外条件解脱出来了,有些人却被一些外在条件将自己禁锢在黑暗之中。

洛莉就是解脱出来的那个人,最终她还是选择拒绝写一本不想写的书,尽管赔了很多违约金,尽管这次的尊从本心会有可能将洛莉的写作生涯给断送。

但是,那又怎样呢,负重在黑暗中前行,和在阳光沐浴下前行,洛莉最终选择了后者。

从洛莉的故事中,让我学会去听内心的声音和需求,跟着心走才不会迷路。


我们都会因为外界的复杂混乱的声音而忘记自己的初心,也会因为隐瞒自己的真正目的而谈天说地,让人无法看清。

个人故事线:

约翰:第1,8,15,21,26,29,38,48,56小节

朱莉:第5,12,23,35,43,50,55小节

瑞塔:第24,32,41,51,54小节

夏洛特:第28,33,39,46小节

洛莉:第2,3,4,6,7,9,10,11,13,14,16,17,18,19,20,22,25,26,27,30,31,34,36,37,40,42,44,45,47,49,52,53,57,58小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