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我懂你啊~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曾先后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于是就涌现出了大批“文艺工作者”。

这些文艺工作者有的在体制内工作,端着铁饭碗,而有的在终南山放牛,时不时搞点文艺创作,等着皇帝去那招募公务员。

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开放的一段时期,没有之一。当时,世界的各族人民都可以来到唐朝旅行。走在当时的京城长安街上,你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人,而且还可以看到日本人、朝鲜人、波斯人、罗马人、黑人等等等等。

这些外国人有的是来做生意的,有的是真的是来旅行的,还有的是伪装成普通人来刺探天朝情报的~

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文化也很多元。就拿音乐来说吧,大家都喜欢听国外的流行音乐,还时不时的有突厥人来到中原开“胡乐演奏会”,当时的人也开始有点崇洋媚外了,这种演奏会竟然很受追捧。

这样一来,本国的音乐倒是很少有人愿意去听了。董庭兰就是这样一位悲剧的本土音乐家,他最拿手的乐器是本民族的传统乐器:古琴。

董庭兰弹奏起古琴来,那是“轻拢慢捻抹复挑”,琴技相当高超,但是他就是没有听众。

有时候去街上开个免费的个人音乐会吧,还经常空无一人,时不时来了两三个听众吧,演奏还没结束,人就走光了,都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直到有一天,一个一直在河南种地中年人在他的演奏会上出现了,这才改变了这种尴尬的情形。

当这个人一次又一次地说出琴中意境的时候,董庭兰感动极了,当下决定要和眼前这个人做一辈子的朋友,心想这就是传说中的知己吧~这个人就是日后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

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久后,董庭兰也即将要告别知己了,他心想以后会不会有人像高适那样懂我,那样欣赏我的音乐了?

分别的那天下午,高适拿出纸笔为董庭兰写了一首诗,并送给了他。

诗提名为:《别董大》,这里的“董大”毋庸置疑就是董庭兰,有的人会好奇董庭兰就董庭兰,还搞个董大是什么意思?

这是因为古代的人喜欢按照家族兄弟姐妹的长幼次序来取小名,小名也通常只有最亲近的人才会称呼。

比如韩愈在家中排行第十八,他就叫韩十八;白居易在家中排行二十二,他就叫白二十二,当然,董庭兰在家中排行老大,所以就叫董大咯。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送别董庭兰的那天乌云密布,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有些泛黄,北风一个劲的吹,大雪纷纷扬扬,一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不知道要飞向何处。

这样的场景就好像是上天知道了这两个人失意之人的酸楚而故意营造出来的一样,但高适却没有被这样景象所影响,而是自信豪迈的喊出了日后火了1千多年的千古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庭兰你别怕你遇不到知己,天下有谁不知道大音乐家董庭兰你啊?后两句诗同样也是高适送给自己的,他不加雕饰地喊出了对朋友、对自己的希望,这种豪情千年以来也是少有的啊!

分别之际,难免哭哭啼啼,即便是豪迈的王勃也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会写出“同是宦游人”这样悲伤的句子。王维也在送别朋友时发出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感伤。

就这样,此处一别,这对好朋友各自踏上了自己的人生旅途。

当时高适已经47岁了,经济上他只不过是个种地的,穷得叮当响,政治上他甚至连“党员”都不是,妥妥的匹夫一个。但是他有一个十分突出的优点,这个优点就是:自信。他相信有一天他也一定遇到一个懂得他的人,来帮他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的。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果然,三年后,50岁的高适在知己张九皋的举荐下,一步登天成为了三品国家公务员~

人类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动物,因为人虽然有思想,但是懂你的人少之又少,很少有人跟你一样感同身受,所有好的坏的要自己承受~所以遇到一个懂你的人,要感激、要珍惜...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适:我懂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