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江山》:另类版朱元璋前传

      元朝末年,蒙元统治残暴无道,加之天灾不断,天下苦元久矣。

      公元1351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借助事先准备好的一只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独眼石人,于黄河边上率先揭竿而起,举起了反抗元朝腐朽统治的大旗。

      这便是元末著名的“红巾军起义”。带领这支起义军战斗到最后的,正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

      许多历史爱好者对于朱元璋发迹前的种种经历并不陌生。这位1328年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的佃农之子,初名朱重八,是这个家徒四壁的贫寒之家第六个孩子。

      接踵而来的天灾人祸使得其家乡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仅靠父母耕种和自己为地主放牛是断难维持生计的。

      1352年,也就是红巾军起义次年,24岁的朱元璋于走投无路之际投奔了江淮地区红巾军领袖郭子兴,后很快成为红巾起义军杰出首领,并以此作为跳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享国276年。



      那么,当真实严肃的史实与虚虚实实的小说相碰撞,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小说《大明江山:1368年之前的朱元璋》是山东籍文史作家周明河依托其前著《朱元璋传》的基础上,打破对朱元璋其人的固有形象,再次进行深入挖掘与塑造,由此形成的一本生动鲜活又立体饱满的通俗文学作品。

      小说伊始,通过对彭莹玉、刘基、陈友谅与元顺帝、脱脱等人物行为的塑造,完整铺垫了元末风雨飘摇、生灵涂炭的大背景下,处于穷途末路的贫苦大众与试图匡扶社稷的元朝上层统治者,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完美烘托了主人公朱元璋的出场氛围,更有利于加深读者对于山河破碎的元朝末期侧面了解。

      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明朝16帝中,朱元璋留下的画像是最多的,其真实相貌也因此饱受争议。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其人相貌异于常人。在最初投奔红巾军之时,正是他那特殊的面相引起了主帅郭子兴的注意,遂加以重用。

      从这个说法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样貌即便不是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月牙脸”或“鞋拔子脸”,至少也绝对谈不上英俊,那传说中被描绘“贵不可言”的面相实则更大程度上来自于后人的想象和杜撰,这也与本书中朱元璋的姥爷陈老兵与相面师对于其面相的判断大致无二,由此奠定了不惑之年即成为开国之君的明太祖朱元璋注定不平凡的一生……



      许是出于多年前一部名为《乞丐皇帝传奇》的古装年代剧的影响(看过这部剧的小伙伴如今应该已近不惑之年了吧),儿时的我对于剧中马秀英的印象糟糕之极,至今依然固执地将其钉死在心机女这个定义上,对她插足朱元璋与硕明霞之间的爱情多年后依然意难平。

      然而,艺术作品的特点正是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这才是一部好的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比剧中心机满满、不择手段的马姑娘,本书中塑造的大家闺秀马秀英显然更贴近于史实。

      嫁为人妇后,她尽己所能帮助仅读过两年书的丈夫提升文化水平,兢兢业业做好贤内助的本职,她心胸宽广,从不善妒,大半年未有孕便想着为夫操持纳妾事宜,认为大丈夫三妻四妾乃天经地义,生下长子朱标后更是安心相夫教子,全力支持丈夫的大业从无怨言。相比朱元璋娶其为妻之前认为即便二人不和,日后依然可纳美娇娘的那点阴暗心理,马秀英这个人物塑造得何其生动饱满。娶妻如此,夫复何求?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归根到底,我们总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在这本体量感人的长篇巨著中,我看到了作为有志末代之君的元顺帝和致力于国富民强的脱脱丞相在山河飘零时的那种挣扎与无力;看到了其后成为中国最后一个汉家大一统王朝开国之君的朱元璋在上下求索、道阻且长的奋斗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看到了深谋远虑的贤内助马秀英在助夫成就大业这件事上呕心沥血;看到了徐达、刘基、常遇春、汤和等后来的开国元勋对于朱元璋的辅佐上不遗余力……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明江山》:另类版朱元璋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