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道德经》71

第十四章2 第天之道的玄妙~ | 道德经文字版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昨天我们讲《道德经》的“天之道”,老子说“道”,“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就是你看也看不到它,听也听不到它,摸也摸不到它,“三者不可致计”,你不可以去度量它,去探寻它,“故混而为一”,它会体现成一个“一”。

“一”是什么?今天开始讲“一者”,“一”是“道”的具体体现,“其上不皦”就是上边它接近天的位置,特别高的位置,“皦”是清晰、明亮的意思,它上边也不是那种特别清晰、明亮的状态。下面,“其下不昧”,这是通行版,我们按照通行版来讲。“其下不昧”就是不是那种昏暗的、不清楚的状态,帛书甲乙本写的是“其下不(惚)”,这“(惚)”是渺茫的意思,这渺茫跟刚才那个“其下不昧”意思没有大的差别,也就是说一个是渺茫,一个是阴暗、昏暗、看不清楚的意思。

在不引起意思根本改变的前提下,我们以通行本为主,因为大家读《道德经》已经读习惯了,所以我们还是读成“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其下不昧”就是下边不是很昏暗的,老子为什么这么讲?“一”为什么有这个状态?混沌的状态就是这样的,一般有形的物体会有一个特点,就是越高的地方越亮,一棵树或者一座大山,上边接近阳光的地方会很亮,山脚下或树根下阳光照不到它,它就会很阴暗,但是“道”体现的“一”混沌状态可不是这样,它整个通体好像不受规律影响,它上边还不是特别明亮,下边也不是很阴暗,通体混沌,是也不暗也不亮的状态。

老子接着讲:“寻寻呵,不可名也。”现代说的不是“寻寻呵”,“寻寻呵”是帛书甲乙本的,我觉得“寻寻呵”用的比较好,“寻寻”讲的是长长的、连绵不绝的样子,帛书甲乙本用的“呵”,是当时齐鲁的方言,是个语气词,跟“乎”没什么大的区别,我们就按帛书甲乙本来讲。“寻寻”是长长的、连绵不绝的,老子讲的“道”虽然是无形的,但是你勉强感觉,还是能够形容它的,这是老子对“道”的描述:长长的、连绵不绝的状态。接着讲“复归于无物”——但是你仔细去看它,好像又没有了,你仔细去想形容它的形状的时候,它又是“无物”的状态,所以它介于有和无之间,你不能定义它确实有还是无,它是一个混沌的状态。

老子说“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的形状是没有形状的那种形状,它的那个“象”是没有具体物体的那种形象,这是老子对“道”的描述,也就是说“道”介于有与无之间,这叫“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老子接着形容“是谓沕望”,这句话是按照帛书乙本讲的,现在讲的是“是谓惚恍”,我们讲“沕望”是更加准确的。“沕望”的“沕”当微妙讲,“望”当什么讲呢?“望”在古代是左边一个大臣的“臣”字,这是个象形字,像一个大眼睛,右边放一个月亮的“月”字,下边是站在一块土,是在地上远望边界的状态,“望”当辽远讲,当很远很远的状态讲,在很远的边界的状态。“是谓沕望”就是它非常微妙,但是它又特别辽远,辽远到我们简直不可探求。现在讲的“恍惚”、“惚恍”有点模模糊糊的意思,跟那个比我觉得稍微差一点含义。

老子接着讲“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就是你跟在“道”的后边,你看不到它后边结束的时候;你迎着它走,你看不到它开始的时候。这是告诉我们,“道”是超越我们这个时空存在的。为什么呢?所有的物体是有时空观念的,比如有它开始的时候,有它最后覆灭的时候,但是“道”超越时空,尤其现在老子在讲的时间,它超越我们的时间,它一直就存在在那,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它是一直超脱于我们这个时空之外存在的,所以“道”是非常微妙的,老子说叫“是谓沕望”,就是非常微妙,你想探测它的边际你都探测不到,看不到,它太宏大了,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

可是“道”这样的话,我们还研究它干什么?研究不了,根本就没法探求它,它又无名无形,超出我们的时空之外,以我们这点小心智能探求“道”吗?老子说别悲观,接着讲:“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就是你别着急,“道”不是一直存在着嘛!您就看今天“道”在世界上是怎么运行的,这叫“执今之道”。你来观察、来把握“道”运行到今天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叫“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你用“道”的法则去应用一下,看今天世界上有形的东西你应用的结果如何。这是告诉我们学“道”,学完之后你去操练一下,操练试用一下以后,您看到应验了,这果然是“道”,这就是让我们提升的。

老子说“道”是无名无形的,超出我们时空之外的,很长远一直存在的,创造我们世界,但这东西您说它真的研究不了?不是的,有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是您看现在“天之道”对我们世界是怎么作为的,您琢磨它,您应用到您生活中叫“以御今之有”,就是你用它来驾驭你所拥有的生活。

然后老子说“以知古始”,你用这个方法来知道古代、远古的时候“道”是怎么运行的,因为“道”一直没有变过,我们从今天截取现在这一段,来体察它是怎么运行的,我们在生活中再实践一下,“道”果然是这样运行的、存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古代的时候也是这么存在的,这叫“以知古始”,能知道古代的时候它是怎么开始的、运转的,“是谓道纪”,这就是“道”的规律,“纪”当规律、法则讲。

老子告诉我们,“道”虽然是无名无形的,是很难揣摩的“天之道”,但是你只要看现在“道”对世界做了什么,你按照这个法则去驾驭你的生活,你明白这规律以后,就能猜测在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你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掌握“道”的规律。老子这章在告诉我们学习方法,所以老子隔一段时间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去研究“天之道”,然后再讲怎么去做生活中的“圣人之道”。今天我们就把十四章给讲完了,只通过两天的时间,因为“天之道”不必多去发挥,我也不去多讲,我们就把“天之道”放到这。

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的每本书前边都说“敬天爱人”,就是您要对上天保持尊敬。我们很多人不相信,认为没有上天,还是要保持敬畏吗?科学家说,我们宇宙里面百分之九十几都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我们所看到的是只占世界百分之几的,很小的部分,所以对未知的领域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是有好处的。

老子非常高明,他“天之道”不讲太多,就说“道”是微妙的、特别宏大的,“是谓沕望”,然后“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老子仅仅做个描述,把它的特点给写出来,但并没有强调让大家去迷信,说上边有什么力量,你拜它吧,并没这样讲,老子只是把这个特点讲出来以后,让你在生活中去用,你用了觉得对了,这叫“以御今之有”;你明白了,“以知古始”,知道它是存在的,您再去做,这是有规律可循的,老子讲的很清楚。我为什么研究这些规律?是为了指导你的人生的,指导我们能让我们幸福地度过此生。

这两天有几个朋友总跟我探讨,说佛教讲了好宏大、好宏大的宇宙的究竟等等,老子怎么不多讲这部分呢?老子讲的范围太小了!听到这个说法,我是这么想的,我觉得你能把这点事做好,你在整个宇宙里就会活得很好的,别想太多的事,能把老子讲的“道”做到了,您就已经修为很高了,已经是个了不起的人了,明白那些更好,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要从这一点点开始做。所以“道”没有高下,我们一点点做到了,我们的人生才会一点点改变,这是每一位古圣先贤希望我们能够做到的一个境界。

各位朋友,今天就聊到这,后边我会接着讲在人世间该怎么学习“道”,谢谢大家。

注:本文章来自“罗大伦频道”,感谢罗大伦博士的细心讲解,这里分享的是文字版,语音版可以关注公众号:大伦书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大伦《道德经》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