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儿我就喜欢拍照,总觉得按一下快门就能定格光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台自己的相机,于是乎这个心愿一直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直到我自己有能力买相机了。
可是我却并不是那么会拍照,我不懂那些高深的技巧,也没有那些帅到爆炸的高端旗舰相机。
虽然拍出来的照片并不是那么好看,但是我们都不会仅仅止步于拍照而已,我们想要去做后期,还是想要让自己拍出来的照片更好看。
更重要的是,相机拍出来的画面往往跟自己身临处境去体验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我只是想要通过后期来还原当时的情境,也想通过这个过程,找回当时的心情。
虽然一开始并不是很明白前后期的意义,但是还是去自学了 Ps,自学了 Lr,关于后期是否必要,这里没有必要去讨论,可是当我深入的去了解了这些后期软件,我才知道,前期不好,再牛的后期都拉不回来。
在移动网络并不是那么发达的时候,我能接触的也就只有那些桌面软件了,只不过现在再回头看我很多年以前处理的那些我当时自以为效果还不错的照片,我都会在心里默默的亲切的称呼自己一声傻逼,带着嘴角上扬会心的微笑。
人的审美也是在不断的成长中进化的。
后来智能手机发展的越来越快,iOS 和 Android 统治了整个移动平台,生活好像变得丰富起来,手机的摄像头也变得越来越厉害,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拍出一张看起来还不错的照片,拍照变得不再那么仪式化,任何人都能够将拍照作为他的日常。
当然,更重要的是,手机上有那么多的 app 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的去处理我们刚刚拍下的照片。
这些可比 Ps、Lr 什么的好用多了。
只要简单的套用一个滤镜,就能套出那些后期软件要折腾很久才能做出来的效果,并且往往看起来都比自己半生不熟的后期技巧做出来的要好看的多。
一开始是 Instagram,当时觉得这个软件太棒了,不但能套那些迷死人的滤镜(虽然这些滤镜现在看来的效果也就跟我看之前的老照片时的心情一样一样的),还能看全世界的人拍下的美好瞬间,虽然从来没有几个人给我点赞。没关系,因为我心里明白,我根本就不会拍照嘛。
尽管后来 Ins 被封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作为我们的滤镜软件使用的,就算不能发图,我们也可以打开 app,套用滤镜,然后保存,发到朋友圈。虽然我没这么做过,但是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这么做的。
后来 VSCO 开始流行,我也花了 9.9 美元买了当时的滤镜套装,因为看着上面的样片实在是太好看了,那么些个高级色调简直让人垂涎,心想着我也能让自己的照片像样片那样好看那该会有多少人给我点赞啊(心里美滋滋,现实惨兮兮)。可是真正去用的时候却并不是这样,每种滤镜总是感觉差那么一点儿,用哪种滤镜都感觉有点儿不那么对味儿,于是让自己陷入了不停的找滤镜不停的细调却又总不满意然后再不停的尝试新的滤镜然后再不满意的恶性循环。
时间就在选滤镜的过程中被消磨殆尽,同样失去的,还有那一份新鲜感。
被滤镜过滤后留下来的,只剩空虚。
一张照片套一个滤镜,可能只需要几秒钟,但是这样的滤镜却没有办法带给我们感情,它根本不是我心中所想。穿上了别人的衣服,却流失了自己的温度。
我们拍下来的每张照片,不管在别人眼里它是好是坏,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永远和时间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个时间,是我们的人生中的一个切片,定格了我们走过的轨迹。我们选择用相机记录下来,一定是那一个瞬间曾经和我们心意相通,我们觉得它有意义,或者是觉得它好看,才会举起手中的相机按下快门。
看到这张照片,我们会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回想起当时的心情,回想起当时周围的一切,声音,气味还有温度,回想起,当时还在身边的那个人。
我又回到传统的后期,使用 Ps、使用 Lr,去尽心调整那些无聊的参数。
我开始渐渐明白后期的意义。
这是我拍下来的瞬间,我要用我的方式,让它达到我心目中的「完美」。不是一个简单的滤镜,而是曝光、对比、色阶、曲线这些枯燥的内容。这是我和我的照片,同样也是我的回忆之间的一场对话,用回忆去拆解照片中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让我能更了解自己的照片,知道它离我心中所想缺在哪里,知道要怎样才能让它成为我心目中的样子。
虽然过程单调无聊,甚至会有些乏味,但是每张照片经过了自己的后期,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一个拍摄过程。
虽然我并不是像完美主义者那样追求无限精致的细节,虽然每张照片的调整过程可能不会超过五分钟,但是我用这种方法,只是为了还原当时我看到这个场景时候的感受,让我拍摄的一切内容都形成统一的风格,也让我的照片更加接近我心中的「完美」。
让我从我拍下的碎片中,重新拼凑回,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