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数字化系统困境—罗胖跨年演讲感触之一:背靠系统,对人负责

系统的发达,数字化的变革,让我们产生或多或少的焦虑,跟不上节奏的焦虑?被替代甚至淘汰的焦虑?

数字化的进程,影响和冲击着各行各业,比如医疗行业。

故事1:临床医学的前沿报告显示,2020年北京的天坛医院已经开始用一个软件,这个软件可以对颅内肿瘤进行诊断,且诊断的准确度已经达到90%,这个数字,已经秒杀了人类的绝大部分医生。这样的“机器人医生”已经开始上岗……

这就是现在的数字化变革的节奏,这就是大数据系统的发达,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

有许多医护人员已经开始担心,可能再也不能凭借仅有的技能混日子了。

故事2:疫情期间的武汉,来自五湖四海的医护人员,虽然口罩和护目镜下都是陌生的面孔,虽然语言不通,但是,那一个个加油的手势,一个个鼓励的眼神,画在防护服上的笑脸,写在身上的“心手相连” “我就是你的亲人” “加油武汉”……

这些曾鼓舞着多少人,走出身体的病痛,走出心灵的伤痛。

故事1,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产物,故事2,是有血有肉的人,所拥有的珍贵的品质;也许技能会被替代,但感情却不会被替代。

其实这里面,还有本质的区别,故事1是“对病负责”,故事2是“对人负责”。

如果不转变观念,仅仅是“对病负责”,而不是“对病人负责”,如果作为一个医生,只会对“病”负责,而不是对生病的那个“人”负责,那么框架内要求医生或者护士做的很容易被数字化取代。

但有血有肉的医生和护士,可以“让病人感觉更好、更温暖、更有信心”,这可能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

机器和数字不会给你一个笑脸,一个拥抱,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温暖的眼神,但是人可以。

机器的刚,更突显出人性本能的柔,更突显出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的情感的可贵。

数字和机器是技能的载体,而人却可以是“爱”的载体。这些现实,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做为人的本能的迫切回归。

选A或者选B,永远都是小孩子的做法。

未来的数字化在进化,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思考与数字化一起进步呢?双管齐下,我们的社会岂不是进步更快?让刚的更刚,柔得更柔,刚柔并济。

王朔的一篇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很厉害的人,站出来,大声喝道“谁敢惹我?!!”大家都望而生畏,觉得自己不行。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很有气势地说道“我敢!!”第一个人,看了一眼第二个人说“那谁敢热咱俩?!!”

变对抗为接纳,让我们成为“命运共同体”,利用系统的加持力,不要站到系统的对立面去。

机器终究是工具,是为人服务的工具。

就像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的“机器的胜利,一如既往是人类的胜利。”

背靠系统,面对人的方式,才是真正应对AI时代到来的好方式。

不要在许多技能上能被系统取代的方面,做无谓的“内卷”,要发挥“做为人的部分”无可替代的功能和驾驭机器的能力,否则你将永远在追赶,而且追逐的还是一个在现实中已经被远远抛弃的东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阳表示,无论是相对于个体而言,还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面对“内卷”都是一项挑战。她表示:“学生自己需要想明白‘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及学生父母,需要想清楚‘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怎样的人才’‘我们希望看到孩子成为怎样的人’。”

著名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人类所有的作为,其目的是人。

人是有理性的存在,是具备判断善恶能力的存在,人是目的本身而非工具,是自然世界价值意义的尺度。

让系统为我们赋能,而不是在系统的眼花缭乱中迷失了方向。

变被动为主动,变主动为更主动,变更主动为更灵活。

变障碍为资源,让系统为我们赋能,方能:于危机中觅新机,于困局中开新局。

关键词回顾:1.变“对事负责”为“对人负责”;2.背靠系统,对人负责。

另外,罗胖每年的跨年演讲,感觉都很精彩,推荐给您!

你可能感兴趣的:(跳出数字化系统困境—罗胖跨年演讲感触之一:背靠系统,对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