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后物欲时代的来临》,郑也夫在书中驳斥了“快乐哲学”,即人类不是为了追求快乐而活着,但他没有说清楚人类活着是为了什么。后来读《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提到“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所以我们应该追求“共同体”的体验。非常玄乎。
这两本书我都挺喜欢的,两位作者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幸福快乐”是什么?我们应不应该追求?要怎么追求?如果不追求幸福,又该追求什么?这一系列相关问题这两本书都没有解决。
不久前我在 Newsletter 《Steve说每周通讯》中看到叶壮推荐丹尼尔·列托(Daniel Nettle)《追究幸福:微笑中的科学》(Happiness: The Science Behind Your Smile)这本书:
叶壮:本周想推荐一本十年前的老书,就算今天读来,依然能有新意。我们很多时候,把幸福看作一个绝对正确的追求目标,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种观点的思想背景。幸福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幸福是不是应该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幸福的体验,更多的是叩动意识,还是生物性的表达?在积极心理学火了十几年的今天,我们反而需要警惕不要被错误的幸福观带跑偏。有人诟病这本书过于思辨,且学术味太重,不好读,在我看来却恰恰相反,本书会让曾经反思过幸福这个事物的人获得充分共鸣,一旦在阅读中打开思路,可以很顺畅的用一个下午读完。不厚,好看。
这段话中,“幸福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引起了我的注意。通常人们觉得希望获得幸福快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很少有人会问为什么。
Daniel Nettle 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的行为科学教授(Professor of Behavioural Science),《追究幸福》是他 2005 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于心理学、哲学的一部作品。接下来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讨论下“幸福”这个主题。
一、幸福是什么?
很难有人能定义清楚什么是“幸福(Happiness)”,本书也一样,作者先从情感切入展开第一章节,因为“幸福”通常伴随着“快乐”。
作者提到心理学研究情感方向的先驱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的理论。保罗把人类的基本情感分为六种:恐惧、伤心、厌恶、愤怒、惊讶和快乐。
随后作者又引入了进化心理学,从自然选择的角度解释这六种基本情感的作用。
比如“恐惧”。在我们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担心大型食肉动物的袭击。在这种亡命时刻我们不会深度思考,而是即刻产生应激反应,启动逃命程序:撒腿就跑。我们的祖先因为有这样的保命程序才存活了下来。而这些基本情感就是这样的程序。
今天我们害怕疯牛病,害怕汽车,也是源自这套程序。
进化心理学给了我们看待幸福的新视角。如果说基本情感有其对“生存”的意义,那么“幸福快乐”也同样具有某种意义。
丹尼尔在书中把幸福快乐分为三个级别:
- 第一级幸福:一种短暂的情感,感到愉悦、快乐。
- 第二级幸福:对情感的判断,回顾一段时间的快乐和痛苦负债表,可以判断出是正数还是负数。是康乐,满足,满意生活,是感情和对感情判断的混合物。
- 第三级幸福:一种更宽泛的幸福。作者引用亚里士多德理想的好生活 eudaimonia 一说:人在其中变得旺盛,成就他们真正的潜能。这种时候,幸福不是一种感情状态,所以无法以典型的现象表述。
全书主要围绕第一级和第二级幸福展开论述,尤其着重于“效用”更持久的第二级幸福。第三级幸福篇幅很少,我感觉像阿德勒心理学讲到“共同体”话题时一样,不经过一定程度的训练,难以感同身受。有如寺中老僧,多年修行始得顿悟。
二、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幸福
人类的六种基本情感中,有四种是消极的,一种积极,还有一种是惊讶。大概是因为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消极情绪能更好保证物种延续。这个过程中,人类也对积极与消极情绪产生了不对称的适应性:快乐情绪适应得很快,消极情绪则适应得很慢。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消费社会通过“买买买”获得的“快乐”情绪是十分短暂的。因为进化过程中我们大部分时候要保持对外来威胁的警惕,今天找到了一个绿洲,我们可以沉浸其中高兴一会,但是这种忘我的享乐必须足够短,让我们及时回到残酷的现实世界,这才是人类情感体验的真相。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拥有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多得多的物质资源,却感受不到同比增长的幸福快乐:人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快乐。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说:
不幸和苦难是生活的规则,而不是生活的例外。
作者称叔本华是“幸福悲观主义者”。与之相对的是古罗马讽刺作家尤维纳利斯(Juvenal),他说:
公众老早就摆脱了种种忧虑……他们渴求的只有两种东西:面包和马戏。
接下来作者又列举了拉金(Larkin),弗洛伊德(Freud),尼采(Nietzsche)等多位伟大的思想家各自对生活或积极或悲观的对立观点,引出人类“幸福系统”的作用除了给我们提供一个看似更好的方案之后,还提供了追求它的动力。
无论人们实现了多少外在条件,他们都不会完全幸福。看到这里,至少我可以庆幸即使富有如马云、比尔·盖茨,他们也有各有各的不幸福。这些不幸福可能来自金钱和时间的冲突,爱的人不爱你,野心和舒适生活等等。这些冲突无法消除,只能对其管理和调整。
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全的幸福,任何宣称不分时间、地点和组织形态都能产生完美幸福的说法,都应立刻抛弃。
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一书中,作者塔勒布提到有一对高学历,高收入的夫妇搬到富人区之后渐渐感动非常不幸福。因为他每天遇到的人都比他们更富有,更富学识。理智上我们可以说“世上不存在完全幸福”,但是人类毕竟不是“绝对理性的经济人”。
《了不起的我》里的情感的大象和理智的骑象人,《思考快与慢》里的系统1和系统2,都说没人类有一套自动反应的系统,这套系统可以不经过意识直接行动。在上述例子中,无意识响应外部对比带来的烦恼无法被轻易消除,所以这对夫妇最终通过搬家解决这个问题。
三、“那些说金钱买不来幸福的人是不知道去哪儿买”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多份调查研究,作出了大量科学分析,写作手法严谨。第三章《爱与工作》中,作者讨论了财富和幸福的关系。金钱与幸福在曲线前端有较强的相关性,越富有的人越幸福,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这个相关性就不那么明显了,收入的增长并没有带来等比例的幸福度增长。
可能的原因是,在满足了温饱需求之后,金钱可以带来教育水平提升,自己选择工作的自由,工作以外的自由时间等等。这些东西在曲线初期有显著提升,但是到了后期反而就没那么明显了。所以:
- 作为较高社会等级的一员,幸福的事与收入无关,而与其他事情相关
- 在对满意度进行判断时,最有意义的是自己和其他人所得的相对比较
看到这里我想到《也谈钱》和“且慢”都比较赞同的理财方法:如果你还没有足够的财富,那么现阶段就是先专心赚钱,其他的都不要想。
一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通常只需要专心赚钱就好了。随着自己在职场的时间越来越久,技能越来越熟练,相应的报酬和社会地位也会有所提升,这个阶段确实是什么都不需要想的阶段。那么在这之后呢?
作者给出的下一个调查结果很有趣:已婚的人给的分高于未婚的人。婚姻似乎是比收入提升更能产生持久“幸福效用”的事情。
作者引用了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的说法:地位商品和非地位商品(positional and non-positional goods)。非地位商品带来的幸福无法与其他人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判断。车子是地位商品,婚姻不是。一辆车可以跟别人比较,谁的更贵,马力更大,更舒适豪华,但是婚姻却不可以。地位商品属于我们进化中的适应性遗产。这个说法我以为妙哉。
人类社会进步太快,过去几百年的发展比整个人类进化史的变化更剧烈,这种剧变带来的副作用是:大脑还没来得及进化到能充分适应当前社会的状况。甚至我们不提大脑进化,仅仅是这两百年来人文、政治、社会上的变革,也远不如科技变革来得迅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代人的智慧无法与掌握的物质世界相匹配的结果。
作者还提到除了婚姻,还有健康、自洽、融入社会、环境质量等等,这些才是幸福的真正来源。金钱也好婚姻也罢,这些可以看作是“表象”,更深层驱动人类幸福的到底又是什么呢?
四、内向?外向?忧虑者?热情者?
我没想到作者居然说我们对“康乐”的感知程度会跟基因和个性有关系。作者引入“个性心理学”,分析更外向、积极的人更容易影响幸福感受度,这个影响因子称为“神经过敏症”。在艺术和公共生活方面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人神经过敏症往往强于普通人。这让我想起梵高(Vincent Van Gogh)和乔布斯(Steve Jobs)。从旁人看来,这两位名人一生的快乐与苦难负债表未必能轻易算出正负数,但他们的成就世人皆知,无需赘言。在讨论他们超然物外的第三级幸福之前,我们先回到个性问题上。
如果一个外向、热情的人更容易影响幸福感受度的话,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从而帮助我们控制操控幸福呢?
幸福并不主要产生于这个世界,而是来自于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活力的人更愿意尝试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也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尝试能够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他们的信念,有更多人愿意帮助他们,最终成功的概率会提高。而他们跟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是:在开始时候可以更加上心的启动这些活动。
启动很重要。我在写《个人OKR实践》系列时也觉得:最重要的是必须去实践,唯有实践才能证明或证伪。
五、需要 ≠ 喜爱
科学界费了很长时间才搞明白,“想要”的东西不一定被我们享受。我们经常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一些我们根本不喜欢的事情。多部心理学作品都提到一个叫做“脑内刺激汇报”(brain stimulation reward)的现象。科学家把小型电极植入老鼠的脑袋里面,然后给它一个开关,接通电流就会产生刺激。结果老鼠可以没日没夜不吃不喝只为了按这个按钮。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实验甚至在人类身上也做了。受试者的所作所为跟老鼠别无二致。
这种按开关的“需要”,实际上并未给受试者和老鼠带来享受的感觉,他们只是觉得自己“需要”而已。换言之,“需要机制”和“喜爱机制”是两套独立的系统。
这些系统在人体内表现为多种化学物质刺激的结果,比如多巴胺系统。比如名为欣喜剂(Ecstasy)的药物,含有 MDMA(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成分的。还有血清素相关的药物。这些药物现在在大部分国家都不是合法药物。这里引发的一个思考是:幸福是由这些化学反应决定的吗?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药物和基因工程的尝试,我们还有可能变得更加幸福吗?
六、幸福没有银弹
书店里经常摆放这“一本书让你变得幸福”的万能解药,这些书就跟“成功学”一样毫无价值。不过我们也不用太沮丧,虽然无法获得完全的幸福,但依然有些方法可供操作,让人生过得更好受一些:
- 减轻消极情感的作用
- 增加积极情感
- 作者称为“主题转移”(changing the subject)
第一点,关于消极情感前文说是进化的遗产。作者举了一个例子:猎豹和瞪羚(the life/dinner problem)。瞪羚被猎豹追的时候,驱动它的是恐惧,它会一直疯狂地跑,直到跑不动力竭而亡。因为如果瞪羚跑慢了一点,也会被猎豹吃掉,一样是死。但是猎豹的心态就轻松多了,激励它的是欲望,为了一顿大餐而跑。实在追不动了就算了,反正还有下一餐。
这种不对称性解释了为什么消极情感的作用时间比积极情感的要长。减轻消极情感的负面作用,我们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或者冥想。自然选择只是希望我们活着、生子,如果需要,就让我们生活在苦难之中。所以通过一定程度的训练,我们可以减轻消极情感带来的影响。
第二点,增加积极情感,也是显而易见却常常被人忽略的。人类这个系统非常神奇,我们作出决策的时候往往不是为了幸福考虑的。我们的祖先“选择了能活下去的策略”才有了我们。这就是为什么 21 世纪了我们还是本能地依赖于“需要”系统的原因。所以,通过跟自己对话的训练,我觉得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欲望系统的诱惑。这个过程当然非常艰难。以我个人的经验,How to Pick a Career (That Actually Fits You) 提到的采用地下审讯室审讯个人欲望八爪鱼的方法会有一些效果。
作者提到,约翰·斯图亚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说:
那些幸福的人……他们的心灵不是固定在自己的幸福上,而是放在某个其他标的物上。目标定在其他事物上,他们发现幸福随之同行。
正如前文所述,幸福不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来自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适时放弃那些无法完全实现,又填不满、喂不饱的欲望和需求就很重要。物质主义培育了我们对物质的不满足,消费社会指望我们通过消费获得“商家所谓的幸福”,却使得幸福更加难求。
七、在追求其他事物时幸福起来
进化给了我们基本情感,欲望系统,追求幸福的本能。但是恰如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nrne)所言:
幸福宛如一只蝴蝶,当你紧随其后时,它会离你而去;而当你静坐不动时,它可能翩然而至,落在你身上。
Happiness is like a butterfly which, when pursued, is always beyond our grasp, but, if you will sit down quietly, may alight upon you.
阅读《追究幸福》我受到不少启发,也想重新再读一遍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感叹为什么作者可以从中读出这么多东西,而我十年前却好像什么也没看懂一样。
读书不过是接触他人以文字写就的思想而已,能够从中领悟多少与当时的状态有关。领悟了之后能够去实践和尝试的,才能从中受益。
2021.12.18/下午
于自居
关于本书
- 我的评分: ⭐️⭐️⭐️⭐️(4/5)
- 标题: 追究幸福
- 英文标题: Happiness: The Science Behind Your Smile
- 作者: Daniel Nettle
- 译者: 胡燕平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 2010年4月1日
- ISBN: 9787229018504
- 版本: 纸质书
相关链接
- 每周读书 #149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 枫影夜读 #17 -《被讨厌的勇气》
- Daniel Nettle
- 进化心理学
- 《个人OKR实践》系列
- How to Pick a Career (That Actually Fits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