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是否失礼

这篇文章的名字可以说是飘忽不定,我在沈阳上学的时候,语文出版社的叫《期行》。后来回了老家,用的是人教版(部编版)的叫《陈太丘与友期》,这回部编版的改版后,就是这个题目了《陈太丘与友期行》。

当然了,什么题目并不重要,内容还是原来的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而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没有来,老陈就一个人走了。老陈走了,朋友才来。当时老陈的儿子小陈在门口玩。朋友问元方:你爹在不?元方说:干等你也不来,已经走了。朋友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和人约好了,扔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说:你和我爹相约在中午,过了中午你没来就是不讲信用;你当着我的面骂我爹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觉很不好意思,“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课后的第三题是这样问的: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啊,答案就在文中,不难找出。

我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还有这样的问题: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当时在班上的讨论可以说是十分的激烈,有人说,不失礼,元方还是个孩子啊。有的人说:失礼了,父亲的朋友已经知道错了,干嘛得理不饶人啊。我觉得我们都掉进了出题人给的坑里了,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自觉地就站在事后一般人的角度了,就从来没有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思考。

比如说你是元方,你才七岁,独自一人在门口玩(如果有其他家里人在,客人就不会问元方),来了个出口不逊的怪叔叔,你又把他教训了一顿,这时候,他下车来拉你,你还不跑?如果是我,我还能为本文省去几个字——“友人惭,下车引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年级上《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是否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