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而学

maria-teneva-KWu_pl00QEQ-unsplash.jpg

为什么我要学这个?

“为什么我要学这个?”

我面对眼前这位学生一时哑口无言。我心想,难道不是家长让你来学,你就得学吗?

我们小时候好像都轻易接受了这个设定:在家里听家长的,在学校听老师的,长大出来工作,你又迫切想要找到给你发号施令的人。这个人可能是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朋友,又或是某个你素未谋面的导师。

我看着他,有点感概,果然新一代的孩子已全然不同,他们更有自己的想法。我蹲下来跟他说:嗯,可能你现在对这个还不感兴趣。那要不你试试在旁边待着,或做做别的事?

后来学生回到座位上安静地写着作业,下课后还高兴地跑过来跟我说作业写完了。

这一天之后,我不禁好奇:是啊,我们为什么要把知识框定在一个个学科,学科为什么存在,没了学科我们就不能学习了吗?

markus-winkler-4o0-XbicJ6E-unsplash.jpg

为未来而学

戴维·珀金斯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提出利基理解概念:

利基理解,指在特定的技术背景下非常重要,但在学习者可能的生活中不太有用的理解。

当我们谈及利基理解时,该词本身即有一种功利的感觉。利基即盈利基础,来源于商业,指的是符合某个特定细分领域的市场。此概念的提出似乎是为了对抗学校知识编排的某种不合理,也就是那些我们在学校里学完,却在现实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东西。比如说二次方程,有丝分裂等等。学生在上课,在学习,在练习,在考试,但却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学了又有什么用。

相对应地,珀金斯也提出了全局性理解(Big Understandings)。什么是全局性理解,它应该反应出现实世界运行的一些规律;它可以指导你去更有效地行动;它可以让你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和同情心,更自律;它可以表现为各种不同形式。

追求全局性理解的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学习的主题往往不是一个个知识点,而是从大的问题出发,进而求解的过程。当然利基知识也是在如此演变而来的,在讨论二次方程对学习的意义时,书中提到一位老师曾如此解释:

当今世界存在各种不同的增长——人口增长、市场扩张、疾病传播、媒体扩散等。而增长和下降常常遵循一定的数学模式:线性,指数,对数,平方等等。二次方程对理解增长与下降的模式意义非凡。

但纵观我们的过去,能有几位老师愿意在课上分享如此庞杂的信息,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对此感兴趣。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利基知识都转化成这样的全局理解的话,孩子们怎么可能忙得过来。

在整体环境的约束之下,我们只能给孩子作课外补充,而课外补充有时候可能比课内学习还要重要。那是因为我们不能让孩子只追求利基理解,而忽略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在生活中,孩子们才更可能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ludde-lorentz-YfCVCPMNd38-unsplash.jpg

创造知识的模型

那么,创造又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可以参考《知识创造的螺旋》一书中的描述:

WechatIMG1559.jpeg

首先,共同化模式通常起始于创建互动的“场”。所谓“场”,是促进成员间分享彼此经历和心智模式的场所。其次,表出化模式由有意义的“对话或集体反思”所触发,在对话与反思中,运用适当的比喻或类比帮助成员将难以沟通和隐含的暗默知识表述出来。再次,联结化模式是由新创造的知识与组织内其他部门的既有知识形成“网络”所激发,由此,使这些知识结晶在新产品、服务或管理体系之内。最后,“做中学”开启内在化过程。

上面这段话略显晦涩,我们常常能在一些共学/共创活动中观察到类似的模式。比如说你参加了一次主题读书会(场),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主持人先邀请大家对同一本书作出自己的评论并相互讨论(对话/反思)。然后,会议引领者组织并尝试把内容整合为模型(联结化)。最后,读书会成员会在此模式上再增补内容,在后续的读书过程中不断练习(内在化)。

螺旋不止旋转一次,学习者更要考虑的是如何能让螺旋在个人或组织的环境下“转动起来”。因此,学生们若能在课外参与到螺旋中来,也不应该只有一次体验,而是要追求能把校内知识带出来,又能把校外思维带回来。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谈到的“课外学习”并不是指孩子在校外上培训班,而是孩子在校外的生活环境里头,找到学习的机会,从一个兴趣点切入,让知识慢慢生长的过程。

结语
还及得那一年我负责一个编程精英班的教学,一位班上公认为大牛的学生在私下问我的问题却是:老师,学会编程有什么用啊?当时我的脑袋“轰”的一声,我以为这位称得上是精英中的精英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到底在学什么,而学这个东西的价值又是什么。然而他并不知道。在我看来,他的优秀似乎并非由兴趣驱动,而只是因为他比其他同学更善于学习罢了。

马奇在《经验的疆界》说到:

学习在三个层面同时发生。第一个是学习做什么:寻找好的(或者最好的)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等等。第二个是学习如何做:精练并改进在某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上的胜任力。第三个是学习期盼什么:调整绩效目标。因为学习在这三个层面同步进行,所以最佳选项更难找到了。在学习选择较好技术的同时,还要学习如何让这项技术发挥作用、如何调整对这项技术的期望值,三个层面的适应相互干扰。

学习之难,难在三个层面的相互干扰。老师,家长,孩子的职能也在相互交换与碰撞,意图创造一个又一个螺旋。然而,要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能在自然,积极,容错的环境下成长,是新时代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为何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