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夫子说:“有来求教我的,能行束脩之礼,或束脩以上的礼的人,我就没有不教的。”

什么是束脩之礼?古来的学者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十条干肉。脩,就是干肉的意思。每一条肉是一脡,十脡为一束。古人非常重视见面,老师在伦理秩序当中是长辈,学生初次见到老师,带着干肉,算是最薄的礼,也象征着师生关系的建立。

邢昺说,束脩以上的“以上”两个字,应该也包含送玉帛之类的厚礼,这样理解的话,束脩,算是根据家庭状况送给老师的浮动学费了。朱子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强调说:“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突出了礼,是表达尊师重道的精神内涵,并不在乎贵贱和薄厚。

《礼记》的开篇就说:“毋不敬。”那礼的本质,就是恭敬。所以束脩之礼要表达的,就是我们做学生的那一片恭敬虔诚地想和老师学习的心。后来还有学者认为,束脩是指十五岁以上,可自行束带修饰的人,如果这样,夫子这句话就更了不起了。这说明当时,只要是人,到了十五岁,想和夫子学,夫子就没有不教的。

“未尝无诲”要表达的,就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那种圣人要传承文化的胸怀和勇气。孔子当时学术在官,十二岁的小孩只能是在秋收后家里不忙了,才在村里接受庠序之教,学一下自己国家、祖先的由来和一些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到了十五岁以后,就不可以上学了,只有贵族才能学。

《左传》记载中,说郑国有乡校,只是大夫以上的人和他们的子弟才能学习,而私人设立学校,什么人都可以教,学费低廉,甚至不收,自古以来直到春秋,孔子是第一人。抛开夫子的学术思想和教学体系,就这一条,他就不愧被称为是“至圣先师”了。

夫子能在教育是官宦人家专有权力的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出并创造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机会,所以我们说,夫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启了中国贫民教育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将教育普及化变成了公民教育的第一人。

夫子说,要自行束脩以上,这就是说虽然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了,但是从学者的方面来讲,学者唯有具有恭敬之心,才可以跟随老师接受教育。圣人是无有不教,但学生是否能得到圣人的教诲,该怎样和师长的育人之心链接呢?就只能靠自己的恭敬之心了。恭敬师长方可受教,敬是德之所聚。

《四书诠义》上说:“大道为公,夫子岂不欲尽天下人而诲之,而不知来学则圣人亦不能强也。”所以学生,得具备学生该有的恭敬虔诚,才能够得师摄受,只问来学,不问往教,虽然是师道,但确实是对于学生的利益处来安立的。换句话说,是学生恭敬地来求学,而不是老师求着学生学,学生不想学,对学问没有渴望,老师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法教的。

另一方面,夫子说,吾未尝无诲焉。我们看出夫子作为一个教师,他是真实地在实践,只要想学,就没有老师不可以教的学生。夫子从来不带有有色的眼镜去看学生,他的弟子子路早期,冠雄鸡,佩暇豚,就像个混混;原宪呢,也是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公冶长也曾经无罪被囚;曾参在做个小吏的时候,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满足了;颜回更是住陋巷,箪食瓢饮,无论出生怎样,衣衫褴褛,或是富可敌国,夫子都能够平等而深刻地关爱每一位弟子,学生们也正是在这一种师心、父心的陪伴下,缔造出了生命和道德成长的奇迹。

未尝无诲,什么是诲呢?诲就是教导,明示,教诲。我们教导自己的一、二个子女,有时候都不甚其烦,夫子弟子三千,却从不厌倦。孔子自己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是因为爱,我才会操劳一生;因为忠呢,我才会教诲一生。这就像前面夫子教育弟子“依于仁,游于艺”一样,夫子也正是有这样的爱人、亲人之心,才将教师这个职业做成了万世之师,千古一人。

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有一种自觉的、普遍持久的、甚至是充满献身精神的爱。也正是对弟子全方位的爱,让夫子对弟子进行教育和评价的每一句话,都被弟子们铭记于心,形成了今天的《论语》,也让夫子的每一句话,都成为后世弟子提升自己生命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他的学生子贡说,学而不厌是夫子的智慧,教而不倦是夫子的仁爱,爱才能让他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教。失去了爱,诲人不倦,可能就变成了毁人不厌,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爱,才能够学会爱。

未来我们是否能够生活在充满关爱的世界,就端赖于今天的教师是否会真心地将爱传递给学生。社会上有了良师的引导和教育,大地上才能欣欣向荣。可是如果老师都变成了以挣钱为目标,忙着开班补课挣外快,哪还有心思爱自己班级的学生呢?如果不能,这就是职业的腐败了。我的老师说过,教育者首先需要被教育,教育要想达成教育目标,必须要讲关爱的教育。

所以志为人师,就应该把自己的生命真实地投入到孩子的生命之中,疼他、爱他、教育他。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就是夫子在教师的岗位上实践出来的教育之道,做别人一天的老师,就要象父亲一样,对他的学生关爱一生。夫子十七岁第一次当老师,二十七岁前后办私塾,到七十三岁停止生命,中间五年的时间从事政治,十三年周游列国,而期间呢,从未停止过教学,他把教师这个职业做到了极致。

就像太史公所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除孔子外,还有谁能把教师这个职业,享誉千古呢?

学者必有师,无有不教,就是孔子作为老师的一片至诚之心,希望我们能以恭敬之心,连接上圣人想要育人的恒心,让我们的人生因为遇到《论语》而精彩,因为遇到孔子而不再困惑。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