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1章所述的研究性论文不同,综述论文并不阐述作者在某一方面的具体贡献,而是总结某一个方向上过去若干年的研究成果并据此提出一些展望性的观点。虽然综述论文的写法变化很多,但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律可循。本章介绍学写综述论文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写一篇好的综述文章。
国内硕士生课题,很多都是导师确定了的,基本上不需要做很多文献调研和综述。博士生课题开始需要寻找研究方向,以便开题,这对博士生来说更为重要。
当作系统工程来做。通过仔细阅读相关方向上的文献综述,再通过细读综述里的评述和引用的文献,而慢慢进入相关领域的。
三点好处:
(1)迫使自己系统性普查并总结本领域的研究背景和现状,为开题做准备。
(2)为开拓本领域的新方向做贡献,顺带获得关注和引用。
(3)初步完成大论文的第二章,即“研究现状”。
计算机领域里,一个比较权威的期刊叫 ACM Computing Surveys,专门刊登综述论文,可以借鉴一些写法。
写一篇高质量的综述论文是一个及其耗时、精益求精和锻炼概括能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论文质量与花进去的精力成正比。
全面搜索并收全目前已经发表了的相关方向上近几年发表的文献。选几年取决于领域的发展速度,如在计算机领域,10年以上差不多算过时了。越多越好,宁愿多余,也不要漏掉。至少要50篇,最好有100-150篇。当然也存在非常窄的、极其新的或交叉学科某方向上有可能只有20-30篇相关文献的情况。
如果最近刚刚有人发表了非常全面的、高质量的综述论文,则暂时不用写自己的了。
初步将收集到的所有相关文献粗读一遍,一一贴上标签,标注其属于哪种方法或解决哪种问题。然后根据所贴的标签将文献分组、归类。同时关注并标注跨组和跨类别方法之间的共同之处。对于无法确定标签的文章,先归在一类。
综述论文的大体写法和最终质量完全取决于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充分。
类似研究型论文,要明确阐述为什么需要写该综述(即motivation,当然不是引用上一节的说法) 。
先对收集到的、已经发表了的综述文章一一做介绍和评述,阐述为什么其不够全面,或者已经过时。有理有据地推断出,现在急需要有最前沿的、最新的综述。
然后,对比之下,要写的这篇综述与之前的综述有哪些不同,包含哪些新内容等等。确认有些基本概念是否需要先定义。同时,也必须明确定义该综述所覆盖的范围。还要明确本篇综述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面对收集到的众多文献,根据什么准则(a set of criteria)来对其分类,这是写好综述论文的最主要的考量,也是区别于其他综述的关键,成为本综述的主要贡献之一。这套准则最好相互正交(orthoonal,即,概念山不互相包含或直接关联),而且便于将综述的各种方法归为若干类,也就是把所有收集的文献分为若干组。通常3-6组最为合适。
这些组有的可能需要继续细分,所以可以提出第二层,甚至第三层的分类准则,然后将这些文献按层次结构组织,将它们标识清楚。
综述的主体部分包括对前面分类的各组方法一一总结、评估并比较。各节的题目要精准反映该节综述的内容,通常采用本方向里公认的专业术语。
避免流水账式描述,即各方法似乎互不相关。归纳出各方法之间的共同和不同之处。有些方法可能属于两类甚至更多类,所以尽量横向穿插、对比。
有些情况下,有几个方法无法分在任何一类里,而自成一类。发生这种情况时,首先要重新评估分类方法是否正确,如过细或过窄。如果最后确定分类方法正确后,仍然有些方法无法分类,则用单独一节描述这些另类的方法,并明确说明为什么不属于前面的各类。
各节初稿写完还要不断打磨、调整,必要时甚至需要重新安排不同方法的分类乃至其归类顺序等。在不断阅读、评估、批判、比较各方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对该研究方向地理解能力,并逐渐掌握其脉络,直至具备发掘新方向地洞察力。
最后的讨论部分需要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观点和展望。如哪一类或几类方法有潜力继续改进、哪类方法有可能获得突破、哪类方法应用前景广阔、哪类方法可能已经碰到瓶颈,哪几类方法可能趋于合并成一类、哪类方法可能会更细分出不同方法等。总结该综述对读者有哪些帮助,今后面临的挑战,可能出现的新研究方向。同时也要坦诚并客观评价本综述的局限性,如某个或某些方法因不在范围之内而没有收入。必要的话,可以大体列举出这类不在综述范围内的方法类别。
展望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新方法。比如,从跨领域、跨学科借鉴而来的方法。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具有创意的想法或预测(即使暂时行不通)。宁愿有一些大胆的预见,也不要局限自己,显得本综述虎头蛇尾,或者缺乏见解。这部分不要太短(如只写半页纸),尽量展开讨论。
[1]张康.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