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ers分解算法 逻辑思路整理(加星)

Benders decomposition

目录

1.benders的分类

2. 经典的benders分解

2.1 经典的benders分解注意点

2.2 benders分解的核心——子问题和对偶子问题的分析


benders分解本质是:
(1)将问题分解为松弛主问题和子问题
(2)子问题不断返回可行割和最优割,然后把这些割添加到松弛主问题中去。

1.benders的分类

benders目前有三种:
(1)经典的benders分解 Classical Benders 
1960年由benders提出;
主问题是只保留整数变量的松弛主问题,子问题是线性规划问题。


(2)基于整数的benders  Integer-based Benders
1993年由研究VRP的加拿大大佬提出;
子问题不再是线性规划了,因此不能再用对偶线性规划的性质了。
但是仍然可以根据套路(固定公式)添加可行割和最优割。


(3)基于逻辑的benders Logic-based Benders
是最新的,2019年提出的(我不是很确定)?
需要根据问题而定制,不再有固定的公式套用了。

总结一下,前两种是只要符合形式,就可以套用,是通用性框架;而第三种的基于逻辑的benders是定制化方案,不再是通用性框架了。

一般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经典的benders,此处我也结合经典的benders梳理下思路。

2. 经典的benders分解

2.1 经典的benders分解注意点

假设是min问题,y是整数变量,x是实数变量。

再来回顾下benders的主要思路:
(1)将问题分解为master problem松弛主问题(只包含y)和sub problem子问题(只包含x)
(2)主问题给子问题一个的整数解y(此时子问题拿到y以后就变成了一个仅仅包含x的函数),然后子问题返回可行割或最优割,然后把这些割添加到松弛主问题中去。不断循环,直到上下界相等,问题求解结束。

注:

可行割是切除不可行的解;最优割是让解变得更好。

从主要思路里可以看到:

(1)benders是不断添加割的,割就是割平面,也就是不断加约束,也被叫做行生成。利用的原理是,最优解可能不需要全部的约束,可能只需要一部分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寻找这些起作用的即可,一个个添加,直到问题求解。

(2)主问题不断给子问题传输整数解y,给了若干次(部分的整数解)就可以求解结束,不必再用枚举的方式枚举所有的整数解。因此本质是部分枚举的方式。

(3)松弛主问题对应的是下界(因为只考虑了部分约束,因此可行域变大,解更好。)而子问题对应的是上界(因为接收的是整数解y,满足整数约束,因此得到的是MIP的可行解,是上界。)

在子问题求解后,更新上界;子问题把割传递给松弛主问题后更新下界(松弛主问题添加割后,即添加了约束,可行域变小,约束得更紧了因此解会变大,即会往上提下界,下界会变大)。

直到上下界相等,问题求解结束,输出最终结果。

2.2 benders分解的核心——子问题和对偶子问题的分析

benders分解算法 逻辑思路整理(加星)_第1张图片

 原MIP中含有整数变量y,和连续变量x。把整数变量y以及只包含y的相关约束放在松弛主问题里,松弛主问题是一个标准的MIP。子问题中包含连续变量x和常数y,因为y是常数,因此是只包含连续变量x的线性规划LP问题。由于常数y部分,每次松弛主问题给的是不同的常数y,子问题的可行域是不断变化的(Ax≥b-By,常数y是约束右端项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分析子问题不太方便,那么转化为对偶子问题,可行域里没有常数y,跑到目标函数中了。

所以对偶子问题是关键,是benders的核心。

再来梳理下:

(1)子问题和松弛主问题和原问题是一条线;

子问题若无解,那么松弛主问题也无解,原问题也无解;无界也是一样的。

(2)子问题和对偶子问题是一条线。

可以利用对偶的性质。

综上,可以得到下面这张图:

原问题min 松弛主问题min 子问题min 对偶子问题max
看成一条线
对偶问题的性质
无解 无解 无解 无解
无界 无界 无界
有解 有解 有解 最优解 返回最优割(得到更好的解)
无解 无解 无解 无界 返回可行割(不让对偶子问题无界)

上面这张图是精髓了。一定要理解。

下面开始分析具体过程,来帮助我们理解上图最后一列上数学表达是怎样的:

(1)对偶子问题无界,那么一定存在极方向u_r,朝着u_r的方向,函数值达到无界。

因为对偶问题是max问题,也就是说函数值可以达到+无穷,换句话说极方向和梯度的夹角<90°,这样才能达到+无穷。

用数学式子表示是,极方向(u_r)与梯度(b-By)点乘>0,此时对偶子问题无界。

我们想让对偶子问题有界,那么需要反其道而行(逆否命题),也就是要求极方向(u_r)与梯度(b-By)点乘≤0,即u_r*(b-By)≤0。该式即为可行割,几何上上讲就是割去不可行的部分。

(2)对偶子问题有界,有解,那么就能达到唯一最优解u*。

注意,这是在松弛主问题给了一个定值y的情况下达到的最优解u*,是原问题的一个子集。那么对于不同的y,对于对偶子问题max问题而言,可以找到更好的q,也就是q≥(b-By)u*+f*y,也就是找到更好的解。

每次主问题给对偶子问题一个y,对偶子问题进行求解,若无界,则返回可行割;若有界返回最优割,更新上界。将割返回给主问题,求解主问题,得到一个新的y,以及更新下界。不断循环,直到上界=下界时停止。

从约束的角度看,因为不断添加可行割,因此被称为行生成。

从变量的角度看,因为是枚举了一部分y,并非把所有的y传递给x,因此核心是部分枚举的思路。

从主问题和子问题的角度来看,原问题是n1+n2维(y为n1维,x是n2维)的问题;而松弛主问题是n1+1(y为n1维,q为1维)维,子问题及其对偶子问题是n2维的问题。也就是说问题的维度得到降低,求解变得容易了。降维思维的应用。


相关资料:
LBBD
• The Benders decomposition algorithm: A literature review, 2017, Ragheb Rahmaniani,
etc., EJOR
• Logic-Based Benders Decomposition for Large-Scale Optimization, 2019, John N.
Hooker, book chapter.
IBBD
• The integer L-shaped method for stochastic integer programs with complete recourse,
1993, Gibert Laporate and Francois V. Louveaux,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
• Improving the Integer L-Shaped Method, 2016, Gustavo Angulo, etc., INFORMS Journal
on Computing

运筹优化课程 012-Benders Decomposition

Benders decompositon学习笔记记录_可行割与最优割_云湖在成长的博客-CSDN博客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思考总结,运筹优化理论,优化算法,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