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孩子留在了身边,却把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

在明知父亲是政府官员的情况下将豪华跑车开进校园;一言不合就和同学打架;在所有家长和学生都参加的誓师大会上,丢下父母独自去赛车,回家后和父亲大吵一架;当众阅读讽刺父亲的道歉信……


这个案例的主人公就是电视剧《小欢喜》的季扬,季扬-寄养,这样的谐音也许是编剧的一种隐喻。性格不羁,外冷内热,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他表面上铜墙铁壁,其实是个心思细腻,渴望亲情的少年。外表像个刺猬,让人难以接近,其实是因为他缺乏爱,也缺乏安全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最早一批留守儿童已经长大,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已显露出来,而"城市寄养儿童"却未引起人们关注。

那么什么是"城市寄养儿童"呢?

城市“寄养儿童”不一定都是送到外地,大多数是和父母一起生活;只是他们的真正看护人是爷爷奶奶或保姆。从空间意义上说他们和父母在一起,天天能见到或一周见一次。实质上,由于父母对他们不用心,他们有着和农村留守儿童相同的成长境遇。这种情况更应引起关注。

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城市寄养儿童“不是很普遍吗,那它有什么危害呢?

首先,父母责任的缺失导致儿童情感缺失,亲情的相对缺失会导致孩子“爱人”的能力相对不足,使他们不能够准确地表达对父母的情感。尤其对一些三岁之前就经历了亲子中断的孩子,由于跟父母情感纽带的断裂,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很难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情感纽带。

例如季扬与父母之间的裂痕其实早已埋下,他曾说:我的家长是舅舅、姥姥还有姥爷。对于季洋洋来说,父母对于他就是陌生人,他无法感受到父母所给予的亲情的温暖。对孩子来说,跟父母相互陪伴的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家庭观念的机会,因为大部分的寄养儿童并不具备这种经历,导致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疏远,长大后也很难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其次,情感空巢造成孩子性格缺陷,父母不在身边,许多孩子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感到失落和孤独,因为没有信任和倾诉的对象,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负面情绪如果不通过正常的渠道发泄出来,它是不会自己消失的,只能被压抑到潜意识当中,形成负面的能量。压抑的时间越长,负面能量的力量越大,一旦超过心理的承受范围,就会在内心形成不合理的信念,同时以变形的方式爆发出来。

幼儿园就会出现这样的案例。小宇是幼儿园大班的一个6岁小男孩,活泼聪明、好胜心强、语言能力也很强、能说善辩。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所以他一直由奶奶带。上学放学是奶奶接送,生活饮食也是由奶奶负责,只有周末才和父母在一起。有一天上学路上,同班同学璐璐拉着老师的手,悄悄地说,“今天我不想跟小宇挨着”,老师也吃了一惊说“为什么呀,你们不是好朋友吗?",这时璐璐妈妈面为难色地说”小宇老拿刀子割璐璐的书包,现在已经是第三个了,不能让他再割了“,老师惊奇地看向小宇,这个活泼爱动的孩子居然割了最好朋友两个书包,而此时的他正在向小朋友们炫耀他新的小本子.

最后.老人的溺爱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差。大多数的寄养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负责照顾抚养,而隔代老人往往十分溺爱孩子,尽可能地满足其各方面的生活要求,事事依着孩子,长此以往造成孩子放任自流,生活缺乏监督。 而很多父母出于内疚心理,习惯用金钱弥补不能在孩子身边陪伴的遗憾,使得寄养儿童在养尊处优的环境里养成了比吃、比穿、比装备的习惯,加上有些老人又习惯用金钱和孩子做交易,更加助长了孩子价值观的偏差。

内蒙古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位老妇被人在自己家中杀害。警方经调查,所有的线索都指向老妇的养子朱某。那么,是养母对朱某不好吗?经过调查,发现事实恰恰相反.警察在问朱某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养母时,他也没有说出原因来。然后记者问他,你养母对你不好吗?朱某自己也承认,自己的养母对自己非常好,只要能帮自己做的,养母什么都帮自己做好,好到连自己的作业都帮自己做。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尽量避免”城市寄养“现象呢?

(一)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环境

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他们还是渴望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

有条件的父母,尽量考虑将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没有条件的父母,也要尽可能的关注孩子的成长,尽量做到力所能及的陪伴,其他人都不能替代父母对儿童而言的真正的家庭意义。

即使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里只装着工作和社交,仅仅拿出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时间的边角料来分配给孩子。不要对孩子的需求漫不经心,要认真对持和孩子相处这回事,不要让你的孩子里身于精致的房间,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二)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精神分析里有句名言: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

很多父母通过偶尔的电话和孩子联系,而每次通电话也并非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关心最多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孩子会认为父母只是关心成绩而不关心自己,进而产生内心孤独、自卑、不合群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对他们养成健康快乐的个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所以,父母应该跟孩子保持紧密的联系,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状态和内心的感受,让孩子能清楚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而不要让寄养儿童成为内心孤独的孩子。

(三)引导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物质的提供者

如果父母因为未能陪伴孩子的成长,而无条件的满足孩子一切的欲望和需求,长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连带关系会变成孩子成为需求的主导,而父母仅仅是满足的主体,这种关系并不是合理的、健康的家庭关系。

家长一定要记住,不管你在外面工作多勤奋、多努力、多辛苦,孩子可能是看不到的。孩子能看到的,就是你回到家了,在家这段时间做了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己很辛苦了,想休息了,就完全忽视了跟孩子的亲子互动,甚至觉得孩子是无理取闹而发怒,然后用一个平板或者用电视机或者用手机去打发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你除了能给他零花钱之外,你真的还不如一个平板、你还不如一个手机,你甚至还不如一个电视机。

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的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

数据统计,70%的少年犯是留守儿童。悲剧的发生引起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反思,但是寄养儿童的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才想起自己的责任,这个代价太大了。养儿不教是渎职,我们在孩子身上偷的懒,犯的错,缺失的教育,最终都会加倍的报复给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把孩子留在了身边,却把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