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除了长镜头,还有什么

牧场,樱桃花,瀑布…

在这些意象里无论如何联想,第一反应都不会是“战争”这两个字,而他们确确实实存在于此。

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刀枪剑戟、炮火轰鸣、血肉横飞,所以我们把他和死亡画上了等号,而战争中的死亡也变得理所应当。

身为个体,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呢? 身为士兵,死亡又是为了什么?

去年的奥斯卡提名影片《1917》,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把镜头聚焦在两个下士送信的故事上,用一个看似艰巨光荣的任务,瓦解战争构建的谎言。

这部电影吸引来很多人的,是全篇“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事实证明这样的设定并没有感到“炫技”,而是第一人称的视角将观众带入了影片,与史考菲一起完成了送信的任务。

影片开头两个16岁的英国士兵:史考菲和布雷克,被派往去前线,给麦肯锡上校传递“停止攻击”的信件,这是德国人的圈套,倘若没有按时送达,英国将会多出1600个亡灵。

起初的史考菲非常不情愿,他是一个会用勋章换酒喝的人,战争重来没法点燃他的热血,况且他们要穿越无人区,完成在他人眼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布雷克的哥哥就在前线上,一方面,他要救他的哥哥,另一方面,善良的布雷克也想要拯救这1600条性命。

直到他们在路上救了一个德国飞行员,布雷克毫无防备之下被杀害,送信的担子和战友的嘱托,落到了史考菲的肩头。

他注定,要进行一番殊死较量了。

一路上遍地牛羊的尸体,被砍断的果树,都躺在绿的像缎面的草原上。飘着樱桃花花瓣的河流里,放眼望去,都是泡浮肿的死尸。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即使是大自然的力量,也没有办法抵挡人类刻意的摧毁。

布雷克看似死于“愚蠢的善良”,实则他死于更高的价值意识——生命高于一切。他没有办法看着一个生命逝去,即使,那是将要害死他的敌军。

史考菲坐在顺路送他的部队车上,周围的士兵开着玩笑,他一个人眼神望向远方,他的朋友就这样永久的留在这片土地,永远回不了家了。

再经历过一场战斗后,苏醒的史考菲误入了德国的占领区,情急之下他躲到了地下室,遇到了一个法国女人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如果说布雷克是纯洁的化身,那么这个女婴就是希望的化身,点燃了史考菲内心,扫净了他眼里的迷茫和呆滞。

生命就是这样,有无数陨落的同时,又有无数的新生,什么都可以被摧毁,而生命的无限张力,只能毁其形而不能毁其神。

带着这样的希望,史考菲才有勇气和信念走完剩下的路程。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同样也对一个士兵的生命进行过深刻的探究。

师长虞啸卿说:“仗打成这样,中国军人都该死。”

团长龙文章说:“我从未见过该死的人。”

生命成为了战争的殉道品,不应该再为其送上战歌,牺牲是光荣而伟大的,为了光荣和伟大去送死是愚蠢的。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走向死亡,可没有人会说生的价值就是在赶着去死。

战士也是一样。

他们是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而存在,没有一个生命是为战争而生,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他们走上战场,用肉身去守护他们都信念。

史考菲搭乘汽车的军官,在他临行前给了他一句忠告:“要让其他人看到你见到了上校,因为有人喜欢战争。”

可史考菲终于见到上校并顺利组织进攻后,上校对他说:“结束这场战争只有一个方法——战斗到最后一口气。”

没有人是热爱战争的,好战不过是为了尽早结束。

故事的结尾,史考菲在军营找到了布雷克的哥哥,告知他布雷克的死讯,并将他的戒指和狗牌交到他哥哥的手上。

这个在战场上总是冲在最前面的男人,忍不住红了眼眶,史考菲告诉他,他的弟弟是个好人,喜欢讲好玩的笑话,还救了自己的性命。

史考菲知道这些话没有什么意义,他只是希望给这个在这里,唯一和他有联系的男人一点慰藉。

转身离开后,史考菲漫步到一棵树下,坐在树旁他怅然若失,任务看似完成了,可他只是阻止了这次进攻,真正的结束在哪里呢?

史考菲慢慢的拿出了藏在铁盒里家人的照片,他本不是一个思乡的人,可这一刻,他真的很想他的家人,照片的背后是父母给他的留言。

“come back to us.”

整部电影的内核都是在输出反战的意识。

从史考菲一开始的消极态度,对战争的反感,到布雷克死后他带着使命感的抗争,再到最后完成任务怅然若失…

这一天一夜的付出换来的是一个失败的胜利,看似改变了一切,却又什么都没有改变。

导演从两个下士战士的身上入手,给我们展现了人不是战争机器,是活生生会流血,会伤心,会害怕,会想家的人!

一切战争的出发点都没有办法洗刷对生命的践踏,和平的世界才是人们期待的。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处是,史考菲从湍急的河流里,借着浮尸爬上岸后,精疲力竭的崩溃哭泣,远处穿来歌声,悠扬沉静,歌名是《I Am a Poor Wayfaring Stranger》(我是一个可怜的异乡客),即将上前线的士兵们坐在树下,享受最后一个安宁的时刻,歌声好像是提前给他们唱起的安魂曲。

这一刻他们不是无坚不摧的士兵,是渴望活下来的人。

影视中不乏对战争的描写,无论是曾经的《鬼子来了》《拯救大兵瑞恩》,还是近些年的《敦刻尔克》《血战钢锯岭》,都是站在思辨的角度去看待战争问题。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普坦汉姆说“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如何避免引发战争,这可能需要人类永恒去探索。

战争如何残酷,都无法磨灭生命的光辉,就像被砍倒的樱桃树,来年还会重新长在路旁,风吹过,撒下几片花瓣,赠予异乡客。

你可能感兴趣的:(1917:除了长镜头,还有什么)